《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上海启示录》近日出版。书名有“绣花针”一词,足以表明解决这些城市治理难题所花的功夫之深。
读一读本书的名目,无一不令人怦然心动:老公房装电梯、整治群租、带着“感情”拆违、阿大葱油饼出路、垃圾分类、共享单车管理、小区停车难等,涉及衣食住行用。25篇文章中的社会共治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如何磨法?有了沟通政情民意的平台,各种观点建议交流碰撞,通过市民与政府、社会的合力,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因此,书中许多成功经验都很有价值。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可读可听,而且可以照做,25篇社会共治经验有复制的可能性。《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选取的这些经典热议案例,是从25年来600多个社会治理的题目中挑选出来的,含金量很高。这是一本社会学的活教材。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学问,也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学问。社会学不仅是关在课堂里研究的学问。社会学要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研究,请各种善于化解社会矛盾的人士当先生。本书的作者,即书里25个案例的讲述人,都是极具使命和情怀的社会工作者,他们面对难题,尽最大努力迎难而上。他们有市民,也有政府管理者、企业家、专家。他们的讲述,用生动的语言,撑起一片又一片智慧的空间,取得了各种出奇制胜的奇迹,我被他们的创造性的努力所折服。
《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为读者找出了一把又一把钥匙,帮助他们打开一个又一个阿里巴巴山洞的大门。走进去,里面别有洞天。螺蛳壳里做道场,热闹非凡。这本书与《市民与社会》栏目一样,也是上海市民集中参与、共同治理上海社会的一个缩影。
“绣花针”所用的绣花功夫,其精细化、精准化程度令人惊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难在一个“细”字;精准化,难在一个“准”字。这两个字,正是本书总结的经验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