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戏戏文系创办漫忆
何纪华
  何纪华

  这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岁月不居,时节如流。1959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创建至今已有近60个春秋。倏忽间,笔者也已届91衰年。随着时光的筛选,许许多多人与事在记忆中渐行渐远,糜可追思。如今脑海中印象较深的当属我们文学系草创前的一些往事。

  大约在1958年至1959年早春之际,在一次学院召开的教学业务讨论会上,时任教务处主任的魏照风先生曾提及戏剧学院的建制,总觉得缺少一条腿的问题,建议是否可再建一个专门培养编剧人才的学科或系?这一问正好跟顾仲彝先生与我常在议论的创建戏剧文学系问题不谋而合。后来经过部分教师(当时已建有文艺理论教研室)一番酝酿讨论,认为从现有师资条件和社会需求来看,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戏剧文学系。于是经学院党委批准,成立一个建系筹备小组。成员有顾仲彝(负责人)、魏照风、我和周端木,时称四人小组。

  说来也巧,那年头,中央戏剧学院(我们学院当时是它的华东分院)的沙新、廖可兑、王爱民、克莹(女)等同志也在酝酿筹办戏剧学系的事。但经过通气,关于建系的名称和培养重点,双方却有不同思考。中央戏剧学院方面提议建立一个戏剧学系,重点是培养戏剧理论批评和中外戏剧史的专门人才,认为大学里是培养不出剧作家的,并举俄罗斯的契柯夫、高尔基、伊万诺夫(苏联建国初期著名剧作家,工人出身,著有《铁甲列车》等剧作);中国的阿英、宋之的、夏衍等为例,说他们都是在社会和历史条件下自然而然成长起来,皆非科班出身。

  我方则认为应该可以创办一个戏剧文学系,专门培养职业编剧。作为不同意见的代表,笔者也举了一些实例:如苏联著名剧作家阿尔布佐夫(《达尼亚》作者,莫斯科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罗佐夫(《一路平安》作者,列宁格勒戏剧学院毕业);我国的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的作者,1949年上海戏剧专科学校编导班毕业)等等,都是在大学里提供的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记得好像到1959年春上,中央文化部得知这一情况后,就让艺术教育司的司长戴碧湘,就建系问题,特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会议,听取了双方的意见,认为都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现实依据。为了求得暂时统一,都命名为戏剧学系,看以后各自发展情况,再定系的名称。这就是创建这个系的历史上所谓的“锦江会议”,这也就是为什么草创初期两院都曾叫戏剧学系的由来。

  但到1959年初夏,准备招生工作时,我们筹备小组几经缜密考虑,报请学院领导批准后,仍坚持以戏剧文学系的名称发布了招生简章,招收新生入学。在随后几十年里,戏剧文学系(简称戏文系)在艰难跋涉中逐渐成长起来,其办学成果,现如今大家都看到了。建系快60年来,已培养出一大批著名剧作家和剧论家、剧史家等人才,成果喜人,尽管还存在新的改革创新的广大空间。

  回顾过去,瞻望未来,戏剧文学系作为戏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史家的摇篮,其前程无限远大,后来者们仍大有可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雅加达之光
   第A10版:雅加达之光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你不高兴我不买
上戏戏文系创办漫忆
消夏(中国画)
炎炎荷花
一千米长的生趣
当创业梦融入祖国发展梦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A15上戏戏文系创办漫忆 2018-08-26 2 2018年08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