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回家”的缘由,是我和我先生徐红岩在美国听的一场演讲。那场由国内有关部门在美国组织的报告会,为海外游子描绘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美好蓝图。那一天,在异国他乡的我们听到祖国母亲的深情召唤,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那时,我俩以及几位留学人员已在美国共同创办了吉尔公司。我们就想,用国内原料一定也可以生产多肽类产品,而且成本将大为降低,并可填补我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和产业空白。基于这样的考虑,1996年金秋,我们放弃了在美国创下的家业,回到了上海这座我生长的城市。经过一年多的考察、选址、筹建,吉尔生化(上海)有限公司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呱呱坠地,开始了“二次创业”。
作为一家留学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浦东新区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扶持,将其列为区里“种子”风险投资基金的资助单位。伴随着张江高科技园区各项设施的完善,公司由小到大,迅速发展。1998年5月,公司初创时,只有一种产品,几家客户,到现在已成功开发产品上千种,在多肽领域达到国内之最。我们建立了国内首个大规模高纯度的多肽制备纯化平台,试剂单批次产量和高纯度研究级肽产量规模也达到世界第一。品牌产品在国内外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制药企业享有了极高的知名度。
在美国尽管生活条件好,但总有心理上的压抑感。我们回国谋求发展时,许多人不理解,说我们自找麻烦。现在,他们弄清楚了,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祖国的改革开放大业中才会有所作为。
初创时期的吉尔生化,仅有一间188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一间办公室,5名员工。我既是总经理,又身兼销售员、仓库管理员、出纳员、出口报关员等数职。在公司开发第一个产品期间,公司便遭遇了研发经费匮乏、技术难题等诸多困难。但是,我和公司技术人员并没有退却,历时一年多时间,终于研发出公司第一个多肽合成缩合剂-HBTU, 产品纯度达到99.8%,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当我们还沉浸在第一个产品问世的喜悦中时,新的考验却马上来临。由于产品属于新产品研发,按照海关方面的要求,我们必须提供产品的官方说明书方能办理出关手续。为使历经千幸万苦研发出来的产品能顺利出关,我数次奔波于报关公司和海关窗口,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解释,最终感化了海关的工作人员。由于我们的坚持,海关也开始改变这一已不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强硬规定,产品在海关仓库放置近一个月后得以报关出口。至此,凭借团队在海外积累的市场资源,我们的产品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为公司的发展积累了技术和资金上的“第一桶金”。2018年5月,5000平方米的吉尔生化二期研发中心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至此,吉尔及其子公司、关联企业数量达到14家,员工总数量达到1000名。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个人的。海归个人的创业梦,终将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通往祖国富强的大道上,我们也将成为未来的逐梦人。
十日谈
归去来兮报国情
在海外办春晚,真是“万水千山总是情”。
责编: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