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想念竹器
王妙瑞
  王妙瑞

  竹器曾经是夏天的宠物。傍晚前,弄堂水井边一片繁忙,打来清凉井水冲走了地面的热气,左邻右舍把竹榻搬了出来。躺在竹榻上,摇摇蒲扇,再嘬一根赤豆棒冰,真是太惬意啦。我家没有竹榻,铺一张竹席在离水井10米开外的地上纳凉。隔壁阿牛家养了一只“叫蝈蝈”,小竹笼吊在窗下,夏天不关窗,清脆的鸣叫悦耳动听。前楼阿二会吹竹笛,悠扬的笛声与蝈蝈叫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催眠曲。不肯早睡的小人们爱玩军棋,家里搬出来的凳子清一色的是小竹凳,四国大战打得昏天黑地。

  竹器不只在夏天与生活有缘。大红灯笼、水果网篮、兔子灯等等,无一不是以竹为材编织的。空竹拉起来发出“嗡嗡嗡”的响声,是弄堂里的美妙小曲。住在8号的阿五空竹拉得最好,抖得花样百出,很长时间都不会掉下来。有人要和阿五比赛,讲好输了的话,请客吃一碗5分钱的油渣汤。阿五赢了,拖着我去飞虹路小摊头吃漂着葱花的油渣汤。

  初秋,弄堂路灯下,斗蟋蟀的大幕拉开,住在竹筒“宾馆”的蟋蟀爬出来,在泥盆里张开小嘴露出利牙撕咬博斗激烈。“战斗”结束,又闻挑担人敲着竹筒,“笃、笃、笃”卖糖粥的声音传入耳中。几分钱一碗的糖粥闻起来真香甜,可惜即使便宜,母亲也舍不得买,说自己烧的糖粥也灵咯。

  冬天虽冷,竹器温暖。一次过年前,有人送给父亲一瓶竹酒。它不是竹叶青酒,是竹乡人直接在竹子里酿制的酒。天然成酒,其味也特。父亲喝了连声称好。冬天弄堂有一景,太阳刚出,晒衣裳的竹竿一字排开,晒棉花被头的最多。邻家小囡夜里常尿床,其父用一小片红纸写了几行字,当作所谓的“神符”贴在弄堂口的小便池墙上,据说可以治小孩尿床。但不管用,孩子照样尿床,邻居把晒太阳的好位置让出来。竹竿情深是老弄堂的常态。

  上海的竹器时代早已成为了过去式。那时弄堂是竹制品的“展览长廊”,家里是收藏竹器的“陈列室”。最普遍的要数竹编菜篮子。清晨出门去买菜,满街是提篮的阿姨妈妈。我家曾经有过弄堂里最精致的一只竹篮头,是浙江乡下当篾匠的小娘舅亲手编的,篮头涂过清漆,上面写着王的姓氏。还有一只小的竹篮头有破洞,是到菜场排队用的。

  老弄堂动迁。雕刻精美的竹子茶叶筒、竹子雕刻匾等等工艺品自然不会丢掉,都带着走了。那只王氏竹篮头是母亲要的。而一把竹椅,我想要。因为母亲曾经深夜坐在上面为子女结过绒线衫和绒线手套,它见证了一份母爱。长竹竿是用不着了。留下它是寄托一个梦,希望它能重生,在老地方变成一片小竹林,呼唤竹器回到新时代,带给我们大家一份别样的绿色惊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雅加达之光
   第A10版:雅加达之光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被人关注是一种幸福
光明老爹
智慧快餐
在美国看医生
想念竹器
二维码
书空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6想念竹器 2018-08-26 2 2018年08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