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乱世佳人》的“西戏中演”
翁思再
  ◆ 翁思再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名著,曾被改编为电影《乱世佳人》以及歌剧、音乐剧、电视剧等,此番我们把这个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背景搬到中国古代,以便呈现京剧艺术的形式魅力。京剧《乱世佳人》日前在纽约面世后,其“西戏中演”的独特样式引起了关注。

  此项目缘起于三年前我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讲学期间的一次朋友聚会。三位旅美京剧人——演员童小苓、导演朱楚善、乐队指挥房飞,约我一起讨论京剧艺术怎样有效“走出去”?我们回顾上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访美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传统戏出国演出的经验和教训,讨论如何改变《三岔口》《拾玉镯》之类的套路,如何免蹈“人一走,茶就凉,不思量”的覆辙,后来就想到黄佐临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所编创昆曲《血手记》的经验。世界名著传播面广,外国观众既无内容上的障碍,就可以把较多精力投入对艺术形式方面的认知。有鉴于此,在纽约注册的“童小苓剧坊”决心尝试做《乱世佳人》项目。

  剧本在原著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宏大叙事中,抽出郝思嘉和白瑞德的情感历程,以此为情节主线来刻画主人公的性格,凸显其人生感悟。根据导演的构思,全剧在“一桌二椅”式的舞台装置下,让剧中人穿戴传统的京剧行头进行虚拟性、技术性、程式化的表演。

  本剧的音乐主题借鉴电影《乱世佳人》的背景音乐,顺其调性而转为京剧旋律。由琴师陈磊编的唱腔是正宗的西皮二黄,尤其郝思嘉唱腔是融梅兰芳、荀慧生于一炉的童芷苓风格,这就使得笃志家传的童小苓如鱼得水。老生名家李军在末场表现白瑞德离家出走时有一句:“我这里登路去……”,借鉴汪正华的《宋江题诗》,很有“杨派汪腔”的韵味。扮演郝思嘉随从的两位演员是丑角应工,其载歌载舞地“数板”时在“扑灯蛾”程式里介入西方流行的RAP,由于“混搭”得天衣无缝,一下子引爆了全场的掌声。

  京剧《乱世佳人》首演后产生热议,在互联网上也有不少评论。一位美国朋友说:郝思嘉在塔拉庄园遭强人抢劫,从强盗闯入、寻觅到郝思嘉抗劫、扭打,再到另一位剧中人梅妮闻声前来劈死匪徒,这个桥段无论在以往写实型的小说或电影里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而本剧只有几十秒钟就清晰地表达了,而且还有技术可观。她还说:“虚拟的京剧艺术别开生面,让我开了眼界。”

  国际性荣誉的取得,首先应该归功于策划思路。“西戏中演”这个词首见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刘璐老师的博士论文。自辛亥革命以来,引进外国题材探索历经了几代京剧人。起先的演法是按照故事原貌的样子,身穿西装足蹬皮鞋,虽然真实,却使得许多表演技艺和程式失落了,这是“话剧加唱”的滥觞。黄佐临大师于1986年倡导昆曲《血手记》,开始以蟒袍、靠旗、水袖、翎子等穿戴来演外国戏,使得写意型的表演有了用武之地。近年来上海京剧院先后编演了取材于《哈姆雷特》和《巴黎圣母院》的《王子复仇记》和《情殇钟楼》,与《血手记》异曲同工。尤其是前者,演出商邀约连连,巡演地域达12个国家。

  事实证明“西戏中演”不失为一条京剧“走出去”的途径。虽然西方现代派先锋派艺术也有虚拟特色,但京剧艺术的程式化优势以及积累了百年的系统技能训练方法,是它们所不具备的,因此也能为西方文化学术界所注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次《乱世佳人》舞台上除李军外全是美籍京剧演员。据统计,从中国大陆各地来到纽约地区居住的专业京剧演员,不仅多达300多位,而且行当俱全。在这个优势之外加上国际舆论对“非遗”的关注和认同,如今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盼望今后能有更多更好的“西戏中演”剧目出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雅加达之光
   第A10版:雅加达之光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书展后我们去哪里淘书
霍克尼的“瞎琢磨”
《乱世佳人》的“西戏中演”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18《乱世佳人》的“西戏中演” 2018-08-26 2 2018年08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