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画画的时候会有这么多生怕“画错”的孩子?其实绘画本来就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艺术,不存在所谓的“对错”。
儿子最近喜欢上了涂鸦,拿着画笔在纸上画着弯弯曲曲的线条,一画就是一上午,于是我为他在平板电脑上下载了一款画图软件。程序专为学龄前的儿童设计,只要挑选好内容,用小手沿着黑色的虚线慢慢涂抹,完成后的小动物就能与你互动,简单又不失乐趣。儿子果然很喜欢,一个人捧着平板电脑可以鼓捣好一阵。正想着这回总算是投其所好了,哪知没过一天,儿子就捧着平板电脑来找我了:“妈妈帮我画。”小家伙的眼睛里分明透露着对这款软件的喜爱,但明显又多了一丝莫名的犹豫。我翻看他的绘画记录,果然,由于三岁孩子小手肌肉的控制力还不行,画出的小动物们有些歪歪扭扭,滑稽可笑。
“没关系,宝贝你画得很好,自己再试一试。”我和悦地安抚鼓励,小家伙却并不领情:“不要,妈妈画。”拗不过他,我帮他画了一只小兔子。小兔子与引导的虚线完美契合,这是一幅最为规范的作品,儿子按着屏幕让小兔子跑跑跳跳,笑得合不拢嘴。可玩过一阵,他还是说:“妈妈再帮我画。”
儿子此刻脸上的表情我是熟悉的。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课堂上我也会教孩子们画画,只是不论画什么,总有几个孩子会在作画前发愁,就是不肯落笔:“老师我不会画。”他们的表情和儿子现在的样子如出一辙。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画画的时候会有这么多生怕“画错”的孩子?其实绘画本来就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艺术,不存在所谓的“对错”。看着屏幕上引导的虚线,我在想,当儿子画画的时候是否眼睛里只看到这些线,心里光想着不要偏离?也许他并不在意自己画的是“小兔子”还是“小企鹅”,但大人们评价作品的标准却是“像不像”。这时,孩子们才会开始纠结自己画得“对不对”。所以答案揭晓了,孩子口中的“我不会”,并不是指“我不会画画”,而是“我不会像你示范的那样画画”。
可美术注重的只有技巧吗?当你行走在美术馆,更享受的是作品带来的美和感动,画画的意义从来都不仅限于娴熟的技艺。对于还不会写字的孩子而言,画画就是他记录眼中世界的最好方法。如果孩子抬起头能看到独角兽和超人,我们就不要急着地告诉他天上的那些只是白云了吧。
所以,为什么要用一幅幅的范例,让孩子快速地变得像成人那样画画呢?常年进行学前教育的我,竟也在这件事上疏忽大意了。于是,我删掉了应用软件,在地上展开大大的画纸,把蜡笔和颜料摆了一地,对儿子说:“来,我们画画吧。”
儿子的脸上展露出兴奋的笑颜,他在小汽车的轮子上涂满颜料,车轮滚过画纸时留下条条花纹;他用蜡笔在画纸上随意涂抹,杂乱的线条像理也理不清的毛线团;他的手掌抹上了各种颜色,混在一起竟成了黑色……
看着儿子坐在“一片狼藉”的画纸上笑得像灿烂的阳光,我想,或许这才是画画带给三岁的他的真正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