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前公开的数据,今年以来,全市刑事案件破案数同比上升近10%,违法犯罪案件接报数同比下降22.6%;入室盗窃案件接报数同比下降43.1%,报警类“110”下发数同比下降17.7%;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了22.3%、13.0%、20.5%。升降之间,看似只是数字的累积,但每一个百分号的跳动,背后都是无数公安民警在朴实无华地默默耕耘。
上海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公安”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可以识别面部特征的智能探头,动态分配路权的智能信号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智能安防小区建设……技术的日新月异,让一切变得高效而快捷。但千头万绪最终落地还是要靠人,靠每一位直面问题的民警。
昨天的故事中,一位国庆期间外地来沪的小游客在豫园商城走失。大客流预警可以精准地统计人流涨消,却无法锁定一个没有具体信息的孩子。关键时候,高科技的“鹰眼”与经验丰富的“人眼”一起发挥作用:高清探头找到孩子走失的起始点,民警根据经验划定孩子可能走失范围,最终,巡逻民警不懈寻找,很快让孩子回到父母身边。
今年7月,一个江苏昆山转来的报警电话传递了一个自杀警情,最高级别的响应立即启动。辗转多处,民警终于在危急关头找到陷入昏迷的女子,但苏醒后的女子仍十分消极,扬言“救得了一次,救不了第二次”。多亏两位民警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化解了女子执意轻生的念头。
对于巡逻民警们来说,很多时候警情解除不是终点,还需要用心动情,去做人的工作。城市管理,需要高科技高效率的指挥体系,更需要贴近百姓的细腻绣花功夫,就像一经一纬,织就了整座城市的平安之网。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