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 也得虎子
在叙利亚,俄特战分队特别是侦察小组可以安安静静地工作,不必非要深入敌后,甚至连火线都不必越过。刚从叙利亚回国的侦察军官安德烈介绍:“以前我们能遂行的任务范围很窄,主要在敌后活动,现在借助新式侦察器材和武器,侦察小组可在己方阵地完成任务。叙利亚的经验证明,指挥员不必像以前那样频繁派遣侦察小组冒险深入敌后执行10-20个昼夜的任务,效率更高,而且没有人员损失。”
此前,俄军校的特战军官战斗训练大纲是基于阿富汗、车臣战争甚至二战经验编写的,学员要学习如何在最少武器装备的情况下执行任务,重点学习不依赖某一装具和武器开展侦察,“没有钱,教的是在严苛条件下如何工作,远距离运动全靠两条腿。现在不同了,有了很多新玩意”。实际上,器材匮乏年代培养出来的俄军官拥有巨大优势,他们既可以用卫星定位目标并后送信息,也能光凭地图找到目标,利用普通通信器材传输信息。“以前,我们完全按老经验办事,现在老的战法里融入新技术元素,”安德烈说,“根据不同任务,我们为具体情况建立独特的行为模式,不会也不可能生搬硬套。近年来,俄特战分队最大的变化是能更快地适应新战法,并学会创造战法。多数情况,游戏规则由我们定。”
机动方式更迅捷
得益于历时十年的“新面貌”军事改革,入叙俄军特战分队的机动性大幅度提高,借助“虎”式装甲车和AM-1全地形车,四人小组可抵达前线任何地段,发动“迷你战争”,他们既能悄悄地刺探敌情,又能使用架在车辆上的轻便武器,在前线几公里宽的地段上持续疲惫敌人,破坏接触线的稳定。与之相比,过去搞敌后破袭的步兵侦察小组不仅机动慢,而且风险大,因为装备红外热成像仪和雷达的无人机能轻易识别出伪装很好的侦察小组。“你可以乘坐低噪音越野车,迅速靠近目标、完成任务后安静返回。你偶尔折腾一下,敌人的神经就要‘紧绷’。这样干个一两周,敌人的心理就基本崩溃了。”安德烈说,在叙利亚,十名特种兵乘坐几辆汽车或全地形车自由行动,可以在一周内“软化”敌营,“敌人始终处在紧张中,疲惫不堪,叙政府军进攻时,就很容易摧毁其防线”。
据悉,一辆“虎”式装甲车可容纳四名特种兵,包括侦察员、校正手、两个狙击手(或其他专家)。抵达阵地后,他们可以用狙击枪消灭敌人,为炮兵和航空兵指引目标。如果小组里有人会阿拉伯语,就可以与友军进行协同,比如为叙军炮兵和航空兵指引目标,并且能从叙利亚百姓那里获得帮助,“当地人普遍支持俄军反恐”。
人人都是多面手
俄军特战分队里都有装备高精尖武器的狙击手,如果有两名狙击手,威力堪比一个普通步兵分队。“如果某地域有敌狙击手,或者用我们的话说‘有鱼’,狙击手会轮班值守,直到把敌人狙击手干掉。比如说,当地人报告说极端组织狙击手曾在某地段现身,还杀死了许多叙利亚士兵。这种情况完全不能做出‘用不着去管’的结论,相反,要尽可能地收集有关敌狙击手的所有信息,动用现代化技术器材,设计战术把他骗出来或者跟踪并消灭他。一昼夜最多几昼夜,就能发现并消灭敌方好几个狙击手。”
有时,俄特种兵所在的前线还出现“生死竞赛”,因为反政府武装也有耳目,他们视俄特种兵为眼中钉,专门出动职业专家对付他们。“知道对面有职业专家后,我们甚至很开心。对敌人来说,这也很有意思。但我们总能以压倒性比分获胜。”安德烈描述道。
俄军事专家安东·拉夫罗夫指出,尽管特种兵不用穿越前线就能干更多工作,但他们也要完成在敌后需要做的“传统活计”,如发现敌目标、消灭武装分子头领等。“与以前的冲突相比,特种兵在叙利亚需要完成的任务更多,如为炮兵、航空兵和精确制导武器校正和引导目标。”俄空降兵协会副主席、近卫预备役上校瓦列里·尤里耶夫介绍,2015年入叙作战前,俄特战分队为航空兵和精确制导武器引导目标的经验很少,车臣战争期间,特战分队基本开展对敌接触战,小组靠双腿抵近目标并用轻武器予以消灭。叙利亚战场上,小组完全可以不暴露自己,标示目标、引导航空兵后即可撤离,特种兵尽量不在敌后接火,而且限于那里的沙漠地形特点,伏击战术的运用次数也比车臣战争少多了。常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