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台筹备一部反映上海出版业发展的电视节目,编导郝晓霞分别造访了一些出版人。她访问我时说,上海文艺出版社在改革开放后,既推出了不少高雅的书刊,如《小说界》《艺术世界》《小说界文库》《探索文艺书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受到社会注目;同时也出版了众多比较通俗的书刊,如《故事会》《文化与生活》《五角丛书》等,拥有大量读者。当时出版社是如何策划这些选题的?
我说,文艺社的编辑工作有个“三十字诀”,五句话,每句六个字,第一句是“多层次,高质量。”文艺社是拥有“上海文艺”“上海文化”“上海音乐”三个牌子的综合文艺出版社,书刊出版应能满足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读者的多样需要,因而既要重视高雅读物的出版,也不可忽视通俗读物的问世。而且,多层次必须与高质量相结合。正是根据这一要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推出的书刊既有提高性读物,也有普及性读物,都力争一流,因而受到读者欢迎,像《五角丛书》5 年销售了4000多万册。
由于《故事会》发行量曾列入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文化类期刊排行榜第五名,被称为“小刊物成大品牌的神话”,郝晓霞要我就《故事会》谈谈雅俗问题。我以为,《故事会》虽属于通俗读物,但读者却并不限于“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位高级知识分逝世,他的老伴回忆说他生前对《故事会》爱不释手,每期必买、必读、必藏。这说明,雅与俗不宜绝对分开,“雅”人也看通俗读物。因为人的精神世界不是单一的,其阅读心理空间是立体的、多层次的,爱读高雅文学的人,也会浏览通俗文学,以调节和满足精神上的多方面要求。王震同志曾写信给评书演员袁阔成,说他和他的小孙子都是《三国演义》评书的忠实听众。这表明,优秀的通俗文艺作品,是可以“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故事会》也正因为“眼睛向下,情趣向上”,俗中有雅,具有艺术品格,才能形成那么广泛的读者群。
既重视雅,也重视俗 ,显示了上海的“海纳百川”精神。海派文化的发生与发展,无论文学、戏剧、电影、音乐、曲艺、绘画,还是新闻、出版,都是既有高雅的、精英的,也有通俗的、大众的,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大上海因开放的胸怀而成其“大”。同时,上海在包容中又“追求卓越”。
多年来,“上海货”一直以“高精尖”闻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代表着优秀与先进。上海也正因为强烈的品质追求而具有影响力与辐射力,我对郝编导说,“多层次,高质量”的出书要求,看来是吻合上海城市精神与文化发展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