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颤患者高达1300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脑中风的发生率。房颤也许相当长一段时期都不带来难受的感觉,或者发作时候症状较轻,病人觉得可以耐受,但是疾病始终存在。这个疾病是进展性的,它一定会越来越重。拖延治疗的患者会觉得发作时能忍过去,而且有的时候患者会以为症状减轻了就是房颤好转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房颤患者在阵发性阶段,发病时心跳一会快,一会慢,症状十分明显。当这些患者的房颤从阵发转变为持续性房颤时,因患者对这个情况的长期耐受和持续性房颤时心跳相对缓慢,所以患者自己感觉好了,但其实是病情加重,更需要及时治疗了。
目前,国内针对房颤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两种方式,心内科医生普遍采用的是导管消融术,通过对病灶的控制和肺静脉电隔离来治疗房颤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优选方案,且结合压力监测技术、腔内超声技术、以及高精密度标测技术,使手术成功率有了极大的突破。
刘旭教授和他的团队最新发现,对于房颤的病灶,如果只把几个主要的关键点搞定,其余的病灶则无法诱发房颤,手术效果和完全清除一样。但是手术时间会节约一半。之前一台导管消融术时间约在3小时,现在1.5个小时即可完成。时间短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降低了,对患者的生活影响也很小。刘旭认为,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追求更好更安全的方法是医生的责任。刘旭教授指出:“房颤在3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是0.2%,目前研究发现房颤的六大诱因,其中年龄因素是最重要的。年纪越大,房颤的发病率越高。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心肌疾病以及家族遗传的人都是房颤的“目标对象”。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比一般人高多了,而血栓栓塞,尤其是左心房血栓脱落后会引起脑梗塞,这类情况比高血压导致的脑梗塞面积更大,致残的程度更重,致死的风险更高。特别是患者出现高血压合并房颤,这种风险绝不容小觑。”
“房颤的疾病特点决定了患者往往能有时间充分了解疾病,并且通过详细地比较,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但是,也不能拖太久。”刘旭认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房颤也应该纳入慢病管理的范畴。刘旭说,欧美国家的房颤患者抗凝率达到70-80%,而我国只有12%,房颤治疗任重而道远。
刘 旭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
1月5日上午8:30,由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举办的房颤疾病患教活动将在胸科医院(上海市徐汇区淮海西路241号)5号楼13层多媒体教室举行,由刘旭教授及领衔的心内科专家团,将为市民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参加的市民可以携带相关病例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