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发ALK阳性患者约24000人,其中约18000人已经处于疾病晚期。ALK基因突变导致的晚期肺癌十分凶险,生存时间短。幸运的是,随着精准治疗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了针对ALK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望得到延长。但是,目前我国ALK基因突变患者治疗率只有10%,其中一部分患者是因为没有进行基因检测,不知道自己发生了ALK基因突变而错失最好的治疗机会,另一部分患者则是因为治疗费用望而却步。
基因检测是决定晚期肺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关键步骤。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白冲教授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他指出,目前肺癌的诊断,不仅仅停留在确定是否为癌,还必须明确是哪一个基因突变导致的,然后再据此进行精准治疗。建议应在患者诊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时和早期患者演变为Ⅳ期时取肿瘤病理标本进行基因检测。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在开始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意义重大。目前常用的检测基因突变的手段有三种,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免疫组化(IHC)。但是任一种的检测准确率都并非100%,建议用两种以上方法确认检测结果,明确自己的基因突变类型,再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案。而已经开始靶向治疗的患者应当定期随访复查,以便及时发现耐药状况,及时更换治疗方案。
如果确定ALK基因融合突变,应优先考虑使用ALK靶向药物。但是耐药问题一直是肿瘤治疗的难题之一。以往,一旦第一代ALK抑制剂的使用发生耐药,患者只能再回到化疗,如今,国内首个用于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代ALK抑制剂塞瑞替尼胶囊今年5月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并且在今年10月纳入了医保,第二代ALK抑制剂的运用从被动的应付耐药转变为主动预防耐药的产生,这将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帮助患者坚持规范治疗,在相对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乔闳 本版图片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