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亲切,我喜欢的几位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都是陕西人,这些年也数次去过西安、咸阳等地,依然记得自驾穿越秦岭时心情的波澜壮阔。因此,读陕西人许海涛所著《跑家》时,有诸多熟悉的感觉。
《跑家》是部题材别致的作品,五十余个故事,每个都算一章小短篇,连缀在一起,作者隐身其中,起到串联作用,活生生勾勒出了一个讲述陕西民间收藏的人物谱。许海涛以“志异”的口吻来写《跑家》,其人物也具备蒲松龄笔下人物的“民间性”“传奇性”以及“性情化”……我的视野里已经许久不曾出现这些在民间如此热忱生活着的人物面孔。他们的形象与性格踏实朴素又活灵活现。他们珍惜从村庄每个院落犄角旮旯收藏到的宝贝,擦拭着,呵护着,甚至供奉着,而当遇到合适的买家时,却又通晓“宝物终归有自己的主人、自己不过是个过客”的心理,忍痛割爱。他们往来江湖,在谈价时锱铢必较,图利润是必然的,但更多是享受这个过程的愉悦。
我喜欢《跑家》里买家与卖家谈价格的过程。这些是一幕幕令人心动的乡间人情戏,双方哥哥、弟弟、嫂嫂、妹妹热情地招呼着,手里捧着锅里热乎乎刚出来的吃食,嘴上你一句我一句砍着价,内心都有着自己的小盘算,终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时,欢喜成交,但凡有谁有一点反悔,可以立马暂停交易。只是有一点令人尊敬:只要东西被带走了,吃亏赚便宜便板上钉钉,不能反悔,“信诺”仍然是这个行当里最值钱的。
许海涛不是职业作家,但在书中,他呈现出陕西作家群所专有的独特气象——对胸怀的展示总是坦坦荡荡,同时,又有一股融合了欢喜又惆怅的情绪。且看他在序言开头所写:“一直觉得心里头欠着点、缺着点什么,不那么畅意、熨帖,不那么浑实、润活;而且,随着经见的日头和风雨愈来愈厚密,这种‘欠着点、缺着点’的感觉也愈来愈厚密。”
这样的话语,为读者制造了一个具有悬念感的开头。很快,许海涛在一个个故事中给出答案:他渴望在与“跑家”们的交流当中,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体会人间世情的温度,同时,通过经手的一件件藏品,去了解过往的历史与文化,在赞叹与收获当中,得到内心的安宁与精神的愉悦。
于是,《跑家》朴实的文学语言与扎实的价值观呈现,从外至内、浑然天成地制造了一股深深的吸引力。在阅读的过程里,读者会觉得书中描写的人物跃然纸上,同时也会跟随作者的叙事,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故事场景——这是一场人情之旅,也是一场文化之旅,《跑家》所展示的陕西民间风土人情,是有强烈感染力的,而它围绕十三朝古都西安散落在民间的宝物的命运的描写,则如同展开一幅有关中华文化的漫长画卷。
读完《跑家》之后有一个感想,为何在乡村那么多普普通通的人家当中,会经常有难得一见的宝物被发现?所谓“藏富于民”,在过去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怎么做到的?
有一点是肯定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同样,那些精美无比、承载着记忆与文化的宝物们,也来自大众的能工巧匠之手,它们都是时光遗留下来的珍宝,对待它们的最好方式,是经过一双双手的传承,让它们继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