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3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动起来”到“慢慢走”
潘真
  ◆ 潘真

  上一个周末,“ART 24 HOURS | 上海艺术24小时”梅开二度。20家美术馆、博物馆,30多家画廊、艺术空间,50多家设计概念店、餐厅等公共空间,只要一张198元的通票,就可以逛遍。

  海归学子听说了,问:“通票是给游客的吧?”得知是给上海市民的艺文福利,又问:“走马观花……怎么欣赏艺术呢?”同时,有媒体报道了专家的观察:申城市民对艺术的追捧,很多还停留于追求时尚的层面——在展厅轧闹猛,拍照、发朋友圈。

  “上海艺术24小时”的初衷是积极的。广告文案中的“打破生活和艺术的界限,构建起一场全城艺文嘉年华”“丰富多彩的活动造就出一种全新的海派生活方式”,颇为吸人眼球。然而,欣赏艺术并非轰轰烈烈的运动,看展览并不需要狂欢节式的饕餮。

  友人专程赴东京观颜真卿特展,惊讶于彼国展厅的安静、有序,人们专心致志看作品、读导览文字,不过瘾再排队看第二遍第三遍,没有人拍照……我听着,想起本城博物馆的董其昌特展,展厅里不时回荡着“排排队”“动起来”等吆喝声,好不容易到了名作前,某些观众却顾不得看展品而埋头弄手机……

  艺术浸润城市,好美的愿景!浸润,是一个细水长流、渐渐渗透的过程,怎么可能一蹴而就?!仅观上海与世界艺术之都的差距,就观众层面而言,问题在于,看展览如何从跟风行为上升到审美行为?培养合格乃至优质的观众,便是拿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去滋润、熏陶他们,让他们的眼睛始终接触好东西,在他们的心里埋下美的种子,渐渐地他们的日常审美就会得到改观、提升。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都得静下心慢慢来。

  1932年,朱光潜先生撰文谈“人生的艺术化”,以阿尔卑斯山谷公路旁的一条广告——“慢慢走,欣赏啊!”——作为标题和结尾。他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八十多年过去了,今天重读这一名篇,仍毫无过时之感。

  “慢慢走,欣赏啊!”什么时候,上海人可以慢下来,流连于身边的美、世界的美,那就离世界艺术之都又近了一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希腊
   第A24版:日本/新民海外
“网络大电影”何时能获戛纳大奖
人人喊打的反派, 怎么在表情包里“翻身”了?
美育不仅仅限于校园之内
从“动起来”到“慢慢走”
“江南一带”的艺术乡建
三月里的青春片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16从“动起来”到“慢慢走” 2019-03-31 2 2019年03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