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多青春片,片名亮眼。青年导演白雪自己编剧、导演的《过春天》,在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获得最佳影片及最佳女演员奖。16岁的高中生佩佩在父母离异的家庭里得不到温暖,偶然的机会,让她在贩卖手机的生意里,欲寻找生存价值。她每日从深圳往返香港上学,一趟趟带着“水货”,成功找着下家。在香港至深圳一线的水客当中,“过春天”是一句行话,指的是“顺利通过海关”。
影片题材别致,从起初的紧张到后来的从容,影片细腻展现佩佩一次次“过海关”的过程,她渐渐活泛而有神采的眼睛让人印象深刻。对异性隐忍的好感也表现得恰到好处。好奇、历险、刷存在感,是青春的元素。佩佩从嫌弃做妓女的母亲到影片结尾,在结束水客生涯之后,她带母亲去香港玩。这意味着佩佩在那段特殊的生涯里,身心已经与过去不同。
由任晓雯的短篇小说《阳台上》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是小成本制作,也是一段特殊的经历,催生了少年的成长。周冬雨饰演的张英雄欲报复的仇家弱智之女,在片中拍摄得很美,上海方言很接地气,张英雄与店里的同事沈重骑着摩托在隧道里狂喊,虽是青春片里时常有的镜头,但在这里,对于懦弱的张英雄的内心刻划,不失为有力的一笔。大城市,奋斗、生存于底层的青年的压抑与弱势,其影像外延既大过于“复仇”的内核,又阐释了张英雄最终无力复仇的结局。
三月的票房黑马是台湾影片《比悲伤还悲伤的故事》。根据韩国影片翻拍的台剧,绝症、车祸、生离——虐心元素满满。牵着深爱女友的手,将她交到可以托付终生的“新人”之手。男主角的忘我,女主角的隐忍,悲伤的理想化的爱情故事俘虏了大批青年观众。
像《过青春》《阳台上》这样讲究意味,进程细腻,但故事相对平缓的青春片,小众一些也是正常的。想起了那部令人难忘的《致我们必将消逝的青春》,汹涌的激情,蹉跎的命运,生与死,跌宕的时间。那些“标配”,似乎是电影欲达震撼所必须的。
叛逆的人物,错综的纠葛,从蒙昧狂放到成熟理智,再加上煽情的音乐,银幕无疑有着放大青春情结的优势。意味总是内敛的,小尺度的,需细细审视回味;张扬的故事,时间的玩味,富有张力的情感,会在瞬间迅速捕获人心。
偶然看一部外国片,某高中学校,一个班级,有学生参加了不该参加的活动,校长一个个点名,要同学指认某某是活动带头人。父母示意孩子低头,但在最后的班级指认场景,“不,他不是。”——没有一个同学去做告密的小人。父母是要孩子躲过学校的威胁,而孩子说“那我以后的人生该怎样面对现在这一幕”?——骄傲,那也是青春感人的要素。学习着人格的独立,勇敢地有所承担。骄傲映现于稚气的脸庞,银幕散发光芒。像同性间的友谊与背叛,青春片的重要元素,《过春天》与《阳台上》都有所表现,只是没有特别放大而已。
小制作的用心,大剧本的野心,青春片当然可以不拘一格。什么样的片子可以叫好又叫座,青春片的前景是可以有一番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