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气还是这么闷热”、“说好的大风降温呢?”,“不是说要下大雨吗?怎么现在还是晴空万里呢?”……昨天上午,不少网友在上海市气象局官方微博留言。仅仅过了几个小时,预报中的“高仿台风”如期而至。“春姑娘的脾气,你受得了吗?”官微上的俏皮语言,让不少网友在下面纷纷留言点赞。
据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张瑞怡介绍,所谓“高仿台风”,从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江淮气旋”,但它的威力不容小觑,“我们希望通过‘高仿台风’这个比较通俗的说法,让公众能够更加了解她的威力,也能够引起更多的警惕”。在张瑞怡看来,要让老百姓对于气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首先就要讲好气象故事,传播气象声音,挖掘“有深度、有温度”的气象新闻。
近年来,极端天气灾害多发,尤其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新变化引起公众关注,公众有探知气候变化成因的欲望。但目前全社会对气象的认识还缺乏系统性,没有规模化和常态化,基本属于新闻驱动型的认识状态。一旦出现某某高温、某某台风,往往会引发公众极大兴趣,一些自媒体更是利用危言耸听的标题来拉抬阅读量。对于官方的气象预报机构来说,不仅要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手段更加广泛地传播气象知识,在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上运用诙谐、幽默、自嘲的方法,在“嬉笑怒骂”之间让刻板深奥的气象知识充满“烟火气”,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7年,中央气象台以“新疆下,新疆下,新疆下完,陕西下。陕西下,陕西下,陕西下完,山西下……”这种游戏式的“萝卜蹲”预报而走红,微博点赞超过三万,转发评论都超过一万多。事实上,看似“不正经”的背后,是编辑团队费尽心思去揣摩受众心理、探索表达方式。在其微博负责人看来,作为政务微博,要“放下身段”,用严肃活泼、亦庄亦谐的方式去传播,才能让网友像对待朋友一样点赞、转发、关注。
“天气预报不可能做到100%准确,但气象人要花100%的努力做到最好。”张瑞怡表示,首席服务官的最重要职责是向公众做出有针对性的气象解读,“在先进的卫星、雷达监测下,在6至15分钟内就能得到最新大气实况,在利用超级计算机算出结果后,预报员再结合自己经验对数据预报结果进行修正,得出最终预报结论。但是对于公众来说,他们更希望了解的是在他们身边发生的天气现象,这也需要我们将专业术语转化成他们听得懂的语言”。
气象预报领域,天气的不确定性与公众对完美结果的期盼,永远是气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然而,每一种天气预测手段都有无法满足的空缺,就像一张大网总有捕捉不到的小鱼,不少人也会因为气象预测与他们的感受不同而抱怨,也会有人抱怨“天气预报一定要准,不准就是你们工作不认真不努力”。这个时候,如果用好妇孺皆知的语言,来分析复杂的气象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气象预报,其核心就是要让人们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认知事物的科学规律、有效防范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减轻财产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把冗长、专业的气象报道用轻松诙谐的话语讲清楚,把复杂的专业分析简单化,既能满足普通百姓获取天气信息的需求,又能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觉得放松、有意思,真正让每一个对气象关注的人,在气象科学传播中都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