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坛由市民政局、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主办,长宁区民政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承办。近年来,长宁区聚焦售后公房小区、普通商品房小区、涉外商品房小区、老洋房小区、动迁安置房小区等不同类型小区房屋、居住人群的不同特点和治理难点,编制形成“三清单一攻略一导则”,即“问题及需求”“社会资源”“公共服务”三张清单和“社区分类治理攻略”“社区分类治理绩效评估导则”。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长宁区充分利用社区分类治理的成果,因地制宜地将“绣花”精神和精细化治理的思路融入到垃圾分类这项重要工作中,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源头自觉分类为基础,以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为特色,以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为目标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新路。
例如在售后公房小区和动迁安置房小区,突出抓好“人”的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特别是党员骨干志愿者的作用,聚焦上班族、承租户、家政人员、儿童、有意见居民等“五类重点人群”,通过反复上门走访、“小手拉大手”等多种方式,手把手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分类,并通过现场值守促进自觉分类,真正使居民成为垃圾分类的主体,使广大群众“既愿分、也会分”。
在大多数高层商品房小区和涉外商品房小区,突出发挥业委会和物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楼层内“撤桶”。暂时无法全部撤除的,逐步实施“减桶”或“加桶”,尽可能在“两难”中找到“两全”办法。同时,在垃圾箱房改造过程中开展各种协商,各负其责、联动协同,在有些小区,垃圾箱房甚至已经成为了新的居民社交空间。
而在老洋房小区,针对老式弄堂比较狭窄、先天不具备设置垃圾箱房的条件,工作人员创新实施了“上门收集”模式。在部队房和“三无”小区(即无物业公司、无业委会和无维修基金的小区),也充分用好社区治理绣花针,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和措施清单,实现“一类型一办法”“一小区一方案”。
目前,长宁区实施“两定”(即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小区,居民参与率超过95%,投放准确率超过98%,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43%,垃圾分类新时尚正在长宁蔚然成风。长宁区把推动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社区精细化治理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垃圾分类工作也有效推动了社区治理,实现了垃圾分类有“减量”,社区治理有“增量”的双向促进。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