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从央视春晚跃入全国人民视野,2015年凭舞台剧转化成的电影《夏洛特烦恼》赢得14.41亿元票房并于当年12月在新三板挂牌——开心麻花一度成为业内传奇。
然而,历经2017年的冲击创业板、2018年3月首次终止公开发行股票并撤回相关申请上市的文件,10月股东中国文投挂牌出让全部股份,直至今年3月融资受挫,最终于日前奏响摘牌序曲——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恢复转让。
简言之,3年前被资本看好、独创了“舞台剧IP转化成影视”的大众文娱品牌,一路高歌猛进之后,搁浅了。
资本为何止步?当然是对开心麻花的赢利前景没有信心。首先,开心麻花的赢利模式单一。从文化产业角度,它确实开创了新模式,把舞台剧转化成真金白银的电影票房。《夏洛特烦恼》成本也就2100万元左右。除了电影,他们只演话剧。但是话剧一场也就挣几万元,365天演话剧的总票房,也不到《夏洛特烦恼》电影票房的1%。像开心麻花这样只把一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企业,大大提升了投资风险。
其次,这类赢利模式可复制吗?从资本角度,就得计算这种模式转化的必然性。第二部电影《驴得水》叫好不叫座,票房远不如资本期待。第三部《羞羞的铁拳》,票房达到22亿元。但是,对于资本而言,一年转化一部——数量太少、来钱太慢;三部里只有两部创利,看起来成功率有66.66%,但是样本量实在低。
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攫取最大回报的资本,无疑对低风险、高回报的“集团化”文娱公司更友善。拥有百老汇9家剧院、在全球拥有30家剧院的倪德伦家族公司,为靠音乐剧起家的企业树立了如何才能上市的范例——百老汇地区最大的剧院拥有者,上演的都是《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常演不衰的音乐剧,本身制作的剧目获得了数百个奖项,包括托尼奖、格莱美奖,还收购了美国职业棒球队(纽约扬基队),印上“NY”标志的棒球帽一年能卖21亿美元……
所以,我们的文化公司要想被资本青睐,还是应该站在全球舞台,开发全产业链产品。如此说来,开心麻花和资本的相爱相杀,也不无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