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三大城市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的建筑界,一提到华裔建筑师傅国华,大家都会伸出大拇指。在有着“加拿大哈佛”之称的麦吉尔大学,说到傅国华,人人都说如雷贯耳,因为麦吉尔大学的建筑学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中国,一提到傅国华,熟悉他的人脑子里就会浮现那个会讲故事、会编剧、会导演的建筑师,那个成功搅动上海音乐剧、在50米宽大舞台上尽情设计场景的建筑师。
2017年见到傅国华,是在麦吉尔大学傅国华建筑学院的命名仪式上,时隔一年半的这个夏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在蒙特利尔第二次见到了他。聊天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地开始了……
1
一年的异国进修让他浴火重生
傅国华1962年出生在上海。据他回忆,在他小时候,经商的父亲外出时经常带着他去一些非常好玩的地方,去见各种各样的人。父亲忙着和客户谈生意的时候,他自己没事儿干,就注意观察周边的环境、建筑。
1980年,傅国华考上同济大学,学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1984年本科毕业时,整个上海没建什么新建筑,傅国华感觉自己的专业似乎并无用武之地,“加上母亲去世,我就想离开上海这个伤心地,于是去了深圳,在大学里教书。”两年后,他回到同济大学读研究生,三年后又攻读博士。
1990年,博士尚未毕业的傅国华,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筑学院黄振辉研究奖学金(Clifford C. F. Wong Fellowship),前往加拿大魁北克进修。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蒙特利尔,举目无亲。
“那时,中国还相对贫穷,留学生的生活都很艰苦。我非常幸运,这笔奖学金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尽管我没有见过黄先生,但我非常感谢他。同时,也是他让我认识到奖学金的力量。正是从那时起,我萌发了一个心愿:如果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了,也要设立奖学金,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
傅国华也感谢当年的房东Norma Robertson夫人,是她给了自己一个温暖的家。他还要感谢当年的老师Vikram Bhatt教授,是他的一丝不苟和严格要求让傅国华的建筑理念经过短短的一年浴火重生。“东方和西方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傅国华回忆说:“我必须改变从前的哲学思想,接受一套全新的思维方式,很痛苦。经常是一个设计做完了,不是先被自己否定,就是后被导师否定,推倒重来。”所幸傅国华天分高,又肯努力,在摸清了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后,很快适应了新的教学环境,如饥似渴汲取新的养分,成为一名让老师骄傲的学生。
2
创立自己的设计师事务所
一年的麦大生活结束了,傅国华去多伦多投石问路。可当时正值全球经济大衰退,找工作非常困难,何况他是个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的中国人。“说起来还是要感谢麦吉尔大学。麦大就像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都会互相帮助。一位建筑师听说我是从麦大来的,就给了我第一份工作,只因为他也是麦大毕业生。”
傅国华在多伦多工作了9年,先后在4家公司里“学本事”。随着本事的积累,他加盟的公司一家比一家大,担负的职责也一次比一次重,最后,他跻身加拿大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B&H公司,一直做到公司副总裁高位。1995年他受公司派遣,到中国参与北京首都机场T2航站楼和上海市中心地标建筑等大型公共设施的设计,成绩斐然,在业内闯出不小的名气。
就像雄鹰热爱蓝天,骏马渴望草原,在上海出生长大的傅国华留恋故土,又正好赶上祖国腾飞的好年头。2001年,傅国华踌躇满志,锐意创业,他在温哥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加拿大KFS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并将事业重心转向了中国。
谈到事务所的名字,傅国华解释说,KFS是最初3个合伙人姓氏的缩写。目前他已收购了其他人的股份,但是没有更名。
KFS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在傅国华的带领下,团队不断壮大,事业蒸蒸日上。他们以“设计创造价值”为企业核心理念,全力打造KFS品牌,在中国设计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改变了一些城市的天际线。
2006年,傅国华被评为“中国房地产十大建筑设计师”。
3
建筑师跨界做起了音乐剧编导
问起他那么多的设计灵感从哪里来,傅国华娓娓道来:建筑这个行业其实是个综合性的行业,“需要很多东西去刺激,尤其是做建筑创意的时候,没有刺激是很困难的”。建筑设计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做一个方案,要跟当地的文化结合起来,但你并没有多少时间去了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它的市井,看它的画展,还有戏剧,这些都是当地文化的浓缩,“你就从那些画、那些戏剧以及当地群众的日常行为来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这样你做出来的建筑就是实实在在属于这个地方,而不是飞来之客”。
这让人想起海南岛“亚龙湾一号”高档度假村的设计。
那个地方离城市道路较远,拥抱内湖、与城市休闲景观隔溪相望,适宜营造静谧的旅游度假设施。KFS团队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环境资源优势,精心构造内部水系,使之或汇入内湖,或流入周边的溪流,形成舒适惬意的水景空间和贯通山水的视觉走廊。与此同时,让户户临水而居,将社区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他们依据海南少数民族自古流传的“篓不离背”的民谚,将房屋背后的多层露台设计成背篓的造型,不光美观实用,还把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设计师的潜台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小小的背篓,沉淀岁月的沧桑,浓缩历史与文化,更满载着希望与幸福!”
“2015年,我们还有意识去做一些音乐剧。我自己当编剧,兼导演。”傅国华笑着说:“我一直在学习戏剧,因为总有一天要回报的。”
那年,傅国华团队在上海文化广场,用集装箱做了一个300人的围合剧场,四边是舞台,中间则是可以旋转的观众席,这样的演出,让观众目不暇接。这种独特的50米舞台还申请了专利。“一般的戏剧团队做不来,”傅国华说:“建筑师最大的能量就是调动空间,把每个没有关系的空间都关联起来。我做的是3台关于建筑师的原创音乐剧。因为建筑设计领域没人歌颂。而我自己就是建筑师,现在要做音乐剧,不做关于建筑师的,那就太对不起建筑设计领域啦!”
4
设立奖学金,诠释『饮水思源』的中华品格
2017年9月26日,这个日子在麦吉尔大学百年辉煌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天,这所有120年历史的麦吉尔大学建筑学院正式更名为傅国华建筑学院(Peter Guo-hua Fu School of Architecture)。
“这是荣誉,也是更大的责任,因为这个建筑学院好与不好,直接和我有关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让它变得更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麦吉尔大学。有件事儿蛮感动的,有几个学生告诉我,去年开始,麦吉尔大学建筑学院的QS排名往前窜了好几位,他们说这是我的功劳,我说这是大家的功劳。”
在建筑学院命名那一天,人们从早到晚谈论着“Peter Fu”——一个27年前到麦吉尔大学留学的中国研究生。而“饮水思源”这4个汉字,因了傅国华的缘故,被无数遍重复:从主席台上的演讲嘉宾,到观众席中的普通来客;从位高权重的校长、官员,到银发苍苍的专家、教授,他们或试用发音不准的中文,或以不同版本的译文,来表达这样一个中国成语。中国文化中知恩图报、回馈社会的品格,傅国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诠释。
这年,傅国华在麦吉尔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因为我欠麦吉尔大学一份情,欠魁北克一份情。”
这份奖学金优先面向上海同济大学申请的学生,然后是中国的学生、加拿大的学生。“我要报答魁北克的这份情,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够来魁北克,进入麦吉尔大学学习。这项奖学金,相当于一座桥梁,把好学生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