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东北小城镇,英语是不注重听力和口语教学的,考试也不考。所以当我考到上海理工大学后,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努力补齐英语方面的差距。而我现在就职的公司,几乎是全英文的交流环境。”刘诗楠说。
大学暑假都留在上海打工
“我所在的大学当时在全辽宁省30万考生里只招36人,所以那时说要来上海,感觉挺痴人说梦的。”刘诗楠回忆道。大学的生活,无论是气候环境还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于她来说都是全新的感觉。天生“爱张罗”的性格让她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很快就结交了很多不同专业的朋友。大学四年的每个暑假,刘诗楠都留在上海打工。她说这样能近距离观察这座城市,内心产生更深的连接,并且攒下来的兼职工资也成为她大学期间旅游“走天下”的基金。
在面包房、超市、印刷厂,她都有过打工的经历。在印刷厂时,每天给大滚筒上纸和加油墨就是她的全部工作。“味道很重,也不太通风,但我那时还是干得很起劲。暑假都是白天打工,晚上回大学宿舍住。”
2016年夏天,刘诗楠进入了新兴的民宿行业。她所在的公司需要在上海愚园路和杭州寻找房源并加以改造。刘诗楠负责市场调研和营销。工作中,她发现设计师能将那些外表破旧不堪的房子,改造出完全不同的内里。“愚园路附近两三层的老公房,都建得比较早,外表看起来都是砖木结构,也不高。入口窄,隐藏在路边。楼梯也很窄……可是打开大门之后就很不一样了。经过90后设计师的改造,房子内部的装饰风格全都变成很现代的样子,房子色调是以黑白为主,然后搭配些饱和度很高的摆件和厨具,突然之间老房子就变得很潮。”刘诗楠终于明白上海人常念叨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是什么意思,也意识到上海是一个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地方。
毕业后就职全英文语境外企
记得刚读大学时,英语的听力和口语,是刘诗楠首先要解决的难点。高考前没有接触过听力和口语的她,当时除了点灯熬油加倍努力学习,校园里英语交流中心的各种活动,她也从不缺席。
刘诗楠毕业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一家全英文语境的外资企业做市场营销。在这个Pre-A轮融资刚刚结束,从英国市场转移来中国的奢侈品创业公司里,老板是丹麦籍华人,一共有10来个同事,几乎都是外国人。除了老板会讲一些带着口音的中文,刘诗楠是唯一使用中文的员工。
目前,刘诗楠在一家西班牙知名集团的中国子公司工作。这家公司致力于帮助一些欧洲成熟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包括葡萄牙最大的咖啡品牌、西班牙市场份额最大的红酒品牌,还有西班牙国民啤酒品牌等。刘诗楠说,全英文的工作语境对她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了。作为中国公司的传媒总监,她负责的工作版块是这些品牌在中国的精准营销和品牌建设。最近她手下的工作团队将增至30人左右,而且大部分的团队成员都比她年长。“我在寻找更好的合作管理方式时,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假如我没有来上海,我是不是在二十几岁就有机会领导一个30人的团队?外国的代理商们又会不会听一个只有二十几岁的姑娘讲两三个小时的营销品牌战略?……”
除了工作日,在休息天,刘诗楠也一样“闲不住”。她用跑步、泡书店、在咖啡馆里写文章等各种方式来感受上海。“我觉得上海的生活比书里精彩很多。”刘诗楠笑着说,“这里的机会多,可能性也多。”
这种“机会多、可能性多”的想法也被刘诗楠不断地推广给亲友。刘诗楠曾经花好几个小时给家里打电话,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劝说在家乡开店的妈妈把店开到上海来。两年后的今天,刘诗楠的妈妈在上海已经有了两家自己经营的家具店。 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