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昨晚,北京国家大剧院因为一部红色芭蕾舞剧的上演而沸腾。这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芭蕾舞剧,勾起了人们对“潘冬子”的回忆,也引发人们对那些在战斗年代用鲜血和生命换得如今和平美好生活的英雄的怀恋。
漫山遍野的映山红里是母亲的叮咛、父亲的期盼;依依惜别时,父亲拿起包袱毅然离开是为寻求最后的光明;而熊熊烈火中,母亲的英勇牺牲换来的是党旗的庄严升起。纵然前方荆棘密布,纵然道路艰难险阻,但理想的彼岸从未消失,而闪耀在帽檐的那颗红五星,如同信念的火光一路相随。
和人们熟悉的电影版《闪闪的红星》不同,这部由赵明担任编剧和编导的同名芭蕾舞剧,从青年红军战士潘冬子的视角展开,全新的蒙太奇式的舞剧叙事方式及故事结构不仅理清了人物间的关系,更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如何在行军路上跟随党的指引坚定信仰的过程。在经过了一场又一场演出的打磨,饰演青年潘冬子的上芭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坦言:“感觉自己在无限接近这个人物,接近那个战斗的年代,接近那份为着理想万死不悔的信念。”
这恐怕是少有的大幕还没拉开,仅是熟悉的乐曲响起就引爆全场掌声的作品。舞剧保留了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傅庚辰先生创作的《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3首经典乐曲的同时,特邀作曲杜鸣为这部剧特别谱写了音乐,兼顾芭蕾高雅、讲究的音乐语言和审美品位的同时,结合了革命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不少观众表示:“这音乐很有感染力,你不知不觉就被代入了那个年代。”
让人感动的是,现场观众几乎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有农科院小学的孩子们“组团”前来,问他们了解《闪闪的红星》的故事吗?他们一脸被小看地“不乐意”:“我们会唱《红星歌》,还有‘小小竹排江中游’。去年,我们班还演过电影片段呢!”也有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的老党员,穿着老式短袖衬衫正襟危坐在后排,领口上还别着党徽,闪闪发光。老人家开口稳重:“这样的红色经典应该常演,叫孩子们不能忘本,就像歌里唱的,要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特派记者 朱渊
(本报北京今日电)
中芭《红色娘子军》今晚亮相东艺
一曲“向前进”的旋律唱响大江南北半个多世纪——1960年,电影《红色娘子军》以第二次革命战争为背景,展现琼花从苦大仇深的乡下丫鬟,逐渐转变成长为一名坚定革命战士的过程,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当代花木兰”的飒爽英姿。1964年,在李承祥、蒋祖慧、吴祖强、杜鸣心等艺术家的努力下,赋予《红色娘子军》新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丰碑。
今晚,中央芭蕾舞团将带着“镇团之宝”——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亮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带领人们回到风云激荡的烽火岁月,感受“娘子军”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重温这部为几代人的青春回忆插上“娘子军连旗”的经典之作。
今年是中央芭蕾舞团成立60周年。曾扮演过“琼花”的中芭团长冯英表示:“时至今日,《红色娘子军》已远远超过了它作为一部舞剧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是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中芭的传家宝,它像一面旗帜,感染、召唤着中芭艺术家们一代代将其精神传承、发扬。”
事实上,《红色娘子军》不但是中芭傲人的里程碑之作,也被誉为西方芭蕾舞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结晶,剧中很多让人记忆犹新的桥段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老一辈艺术家吸收了广东潮汕英歌舞编成《五寸刀舞》,又借鉴海南民间舞创作出《黎族少女舞》《斗笠舞》,把在部队军训过程中学到的军事操练动作化成《练兵舞》,成功塑造出中国娘子军的英勇形象。而洪常青跳的那段刀舞,取材自中国武术的套路。此外,剧中琼花倒踢紫金冠的造型,以及红军女战士们英姿飒爽的刺杀舞和刀舞俯身向前的威武动作,都已成为中国芭蕾舞史上的经典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前往观看《红色娘子军》的观众还将意外“收获”一场具有年代感的展览(见下图)。东方艺术中心的大厅里,展板已经一字型排开,盘扣样式的中式上衣配上利落的裤装,写实地展现了娘子军战士们日常的朴素着装;带有红袖章的蓝色军装,则让人一下子想到娘子军战斗中的英姿……有观众表示:“看到这些画面就不知不觉被带回那个年代,想到今晚就能重温经典,心潮澎湃。”
本报记者 吴旭颖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