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是叮咬人体的害虫,消灭它也来不及,怎么会去饲养蚊子呢?嗨!这是另一回事——为农药做试验。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事了。驻在上海的华东农林部,下属有家生产农药的实验厂。我就在实验厂化验室,担任检验原材料的工作,重点是与鱼藤打交道。何谓鱼藤?这是种植物,藤中含有杀虫的成分。如把一小枝鱼藤投入池塘,鱼儿便会昏迷上浮,把鱼捞上岸在水中养一会儿,就恢复正常了。因为鱼藤价格昂贵,生产农药时,必须精确计算成分。如果过量,那是浪费国家财产啊!为此,农林部派来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昆虫专家郑先生从事药效试验工作,领导派我去当助手。
我听郑先生的指挥,请了木工匠,购买木材和铁丝布,做了只2立方米大的笼子。初次要养的蚊子,必须要去寻找孑孓。郑先生要我拿几个玻璃瓶,陪同他去郊外农田边的水沟里寻找,带回来放在笼子的搪瓷盆中,放水养着。不久孑孓变成蚊子浮出水面。蚊子的饲料是动物血液。用什么动物血液呢?郑先生要我去通知厂部采购科,购买一只3斤重的母鸡,并规定今后隔3天要买一只母鸡。
母鸡来了,将它的双脚和翅膀用绳子捆扎,接着将胸肚上的软毛拔干净,然后仰天放进笼子中,顷刻间鸡胸肉上就叮满了黑乎乎的蚊子。再将4只放有清水的搪瓷碗放进笼子中,吸饱鸡血的蚊子停留在碗的水面上产子。此时开始做药效试验。桌上放四五十只搪瓷碗,每只放200cc清水,注入不同成分的鱼藤精,经过一个小时,边观察边记录,碗中孑孓的死亡率有多有少,判断什么样的成分为最佳,便可给生产车间送去配料单。
由于农药产量多,所以药效试验天天得做,母鸡三天换一只。郑先生嘱我去处理,他说这鸡并未中毒,而是虚弱,可以去卖给职工,但不宜做白斩鸡,必须煮得熟透才保险食用,一只鸡只收一元钱,把钱交给财务科。
听说一元钱可以买一只母鸡,于是乎,引起职工之间的小风波,张三要,李四要,王五也要。这种情况把我难住了,咋办呢?很快消息传到厂长耳朵里,厂长说,此事交给医务室处理,把鸡提供给身体差的职工,由医生去决定……就这样,三天一只鸡去交给医务室,供鸡的职工名单排了一长串,一个多月中我送去十多只鸡,我这个送鸡人,便成红人了!
此事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那时新中国成立还不久,哪来丰富的物资供应,所以蚊子叮咬的鸡也成了抢手货。如今国家富强了,谁还会要蚊子叮咬过的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