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教学楼
前天是星期日,下午,郑石生还是像平日一样来到了上音校园。当时,上音管弦系正在举行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他想来看看生源情况。上音管弦系主任李继武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下午3时,提琴专业考试结束,我们正准备开始管乐考试,突然听到有人叫喊,赶紧奔过去一看,郑老师倒在了教学大楼一楼的卫生间门口。”师生们马上一起把他送到附近的徐汇区中心医院,经抢救后他终于清醒过来。但到了深夜10时多,他又觉得腰部剧烈疼痛,上音领导也一起想办法,又把他转到中山医院,发现是腹部主动脉血管瘤破裂,于是马上被推进了手术室,由最权威的医生主刀,手术昨天早晨4时30分才结束。虽经奋力抢救,但因病情过重,郑教授还是永远离开了家人、学生和同事。
接过接力棒
郑石生教授14岁考入上音,后到中央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又回上音当老师,一生与培养小提琴演奏人才密不可分。2006年12月,上音为他举办从教50周年音乐会,自费从海内外赶来的学生们在舞台上簇拥着他的场景,记者至今记忆犹新。那次,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心结:“我经常在想,哪一天不能教学了怎么办?有时想到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有点伤感。后来想通了,真到了不能教琴的时候,我还会到上音校园里来,转一圈也会觉得很好。而且,来生来世我还是会选择教琴这个职业。”记者当时问他:“你心里是否有一种使命感?”他淡然答道:“我只是从贺绿汀、丁善德等老一辈音乐家手里接过接力棒,为培养中国的音乐人才不断往前走。”
桃李满天下
正如他的学生方蕾所说:“他是太热爱教学了,天天上课,一刻也不停。”虽然已78岁高龄,但郑石生教授至今仍主动要求担任教学工作,所带教的10多名学生里,包括附中、本科的学生和硕士研究生。上音管弦系总支书记姚复民教授告诉说:“无论有课没课,他每天都会出现在学院的琴房里,有课上课,没课练琴,很有规律。”虽然教学生活很平淡,但他培养的学生遍布北美、欧洲、亚洲以及国内的交响乐团和音乐学院,中提琴演奏家张立国昨晚告诉记者:“仅在我们芝加哥乐团,包括我在内,就有5名乐手是郑老师的学生,他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园丁。”学生们获得的国内外比赛奖项更是数不胜数,所以,他被称为“中国小提琴教育的一面旗帜”。师生之情总是最难忘,小提琴家薛伟、钱舟等学生每当来沪,总要抽空去探望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
胸怀似海阔
昨晚,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的薛伟听到老师离世的消息后非常沉痛:“老师不但教学成就非凡,人品也非常高尚。”2012年10月,薛伟担任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评委会主席时,上音附中有位学生表现非常出色,成绩名列第一。但薛伟认为这位学生还缺乏一点个性。从培养演奏名家角度考虑,对获奖者要严格要求,一等奖应空缺。薛伟担心这会引起担任赛事监审的郑石生不满,毕竟郑教授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学生得奖,他也能分享荣誉。于是,薛伟特地与老师进行沟通。想不到,郑石生的回答非常干脆:“你放心,我支持,没有问题。”那次比赛,青年组一等奖空缺,那位学生得了二等奖。薛伟说:“我在附中曾跟随他学习,老师性格朴实善良,但心怀却如大海一样宽阔!”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