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突然总理来了
《蓝桥会》讲的是韦郎宝与贾玉珍相约三更时在蓝桥相会,哪知贾玉珍被公婆纠缠,不能按时赴约。然而韦郎宝守信,不见不散,苦苦等待,不想山洪暴发,韦郎宝依然抱桥等待,不幸被淹身亡。翌日贾玉珍闻讯赶到蓝桥,投水殉情。此剧歌颂爱情的忠贞,被选为《婚姻法》的宣传剧目,剧中的“兰桥调”得以传世。《种大麦》是生活小戏,讲的是小夫妻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种大麦。男的用一把锄头翻地,女的背一只编筐播麦种。丈夫唱“我挖一个塘”,妻子唱“我播一粒种”,丈夫在劳动中逗妻子,妻子则回敬丈夫,表现了夫妻情趣及劳动的快乐,边唱边舞,唱的是“种大麦调”,舞的是翻地播种,充满生活气息。追溯艺术起源,都说劳动创造艺术,《种大麦》则是此论的最好诠释。演出时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看了。毛主席说:“《种大麦》有歌有舞很好,就是缺少矛盾冲突。”
不久,评奖结果出炉了,筱文艳获演员一等奖,何叫天、武筱凤获演员二等奖,杨占魁、顾少春获演员三等奖。
10月14日大会结束,周恩来总理发表了长篇讲话。筱文艳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总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地位都提高了,但是今天有许多事情与我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称。戏曲也是这样,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艺术水平。”在总理的这段话下面,她画着红杠,眉批处写着:总理,我知道一等奖只是个起步,艺无止境,我会一步一步往前走,一步一步地攀登。
筱文艳和周恩来总理前前后后接触过二十多次。总理到上海时,她陪总理看过戏、跳过舞。她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政协会议,也到总理家里吃过饭。刚开始,面对总理时,筱文艳既敬佩,又紧张,总带着仰视的目光。后来接触多了,感受到总理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除了钦佩之心外,她总忍不住觉得总理像是娘家人,于是产生了浓浓的乡情,浓浓的亲情。
筱文艳第一次见到总理,颇有些戏剧性。那是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期间,报到后她刚入住招待所。有一日,她在楼下洗衣服,嘴里哼唱着《种大麦》的唱词“小麦生来面皮黄,冬腊月里受风霜。正三月里起身长,四五月里收上场”,边唱边在脑海里展现出一对小夫妻的劳动场面,这叫“默戏”。突然耳闻有人叫“同志”,她抬头望,但见一个中年男子冲着她走来,微笑着问她:“盖叫天先生住在几楼?”筱文艳不经意地随口回答:“盖先生住在二楼。”“听说他昨天发烧了,我来看看他。”那中年男子边说边往楼上走,筱文艳忙说:“他昨天发烧,今天好了,我看到他出去了。”那人一愣,向筱文艳道了声“谢谢”便走了。筱文艳望着那人背影,突然觉得那眉眼、那笑容,好像在哪里看到过,但是一时想不起是谁。事后,她问于伶:“刚才来看盖先生的是谁呀,这么面熟。”于伶吃惊地看着她说:“那是周总理呀,怎么,你连周总理都认不出!”筱文艳一听,拍着大腿,连说两声:“没得命!”“没得命”三字是标准苏北口语,带有着急、后悔之意。
于伶对她说:“没关系,机会还会有的。”果然,机会不久就降临。那是淮剧团进中南海演出时,那天筱文艳卸妆后同大家一起吃夜宵,突然总理来了。总理一来祝大家演出成功,二来表示对大家慰问。
只见他一步步向筱文艳的桌前走来,筱文艳这次不会认不出了,急忙起身,迎上一步,握住总理的手向他问好。总理已经在舞台上认识筱文艳了,所以握着她的手就问道:“文艳同志,你是哪里人呀?”筱文艳说:“我是淮安人。”总理高兴地说:“咱们是老乡呢。你是住在城里还是乡下?”筱文艳回答:“住在乡下。”总理又问:“哪一乡?”“车桥东乡。”总理听后则自我介绍道:“我是住在城里,不过四十年没有回去了,你代我向乡亲父老问好。”
自从总理认了筱文艳做老乡,筱文艳同总理的来往就多了。有一次总理到上海,他把筱文艳接到住处,询问她的工作情况,之后问她入党了没有?筱文艳不好意思地回答:“还没有。”总理没有展开谈她入党的问题,但她从总理的目光中似乎读懂了总理是希望她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