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大长征医院骨肿瘤科专家运用3D打印胸腔病灶模型,避开血管和脏器,创新用先“堵”后“切”的治疗方案,成功“拆除”了威胁生命的“定时炸弹”。据相关文献检索,成功切除如此巨大的胸椎骨巨细胞瘤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肿瘤疯长好比“炸弹”
31岁的张先生来自浙江,去年3月,突然感觉胸背部剧烈疼痛,其后症状逐渐加重,夜晚无法入睡,并出现行走困难。由于肿瘤位置特殊,当地医院为他实施了肿瘤部分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弥漫性侵袭性骨巨细胞瘤。但没想到短短几个月,胸背部剧烈的疼痛及呼吸困难再次将张先生击倒。CT检查显示,残留肿瘤组织疯狂生长,占据了整个左胸腔。
身背这枚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张先生四处寻医。后经人指点,张先生慕名来到上海长征医院。
据骨肿瘤外科主任肖建如介绍,如此巨大的骨肿瘤在上中胸椎十分罕见,更令医生担忧的是,患者经历过一次手术,疤痕粘连导致局部解剖结构紊乱,术中肿瘤分离难度大。且肿瘤内部有粗大、数量较多的动静脉瘘,瘤体血供异常丰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窒息、瘫痪、大出血危及生命。
避开脏器切除肿瘤
面对巨大的风险,肖建如主任决定采用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为患者定制三维立体胸椎肿瘤模型,模拟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通过术前清晰的划定手术边界,最大限度地保护胸腔大血管及邻近脏器,减少肿瘤组织残留,降低局部复发率。
去年12月16日上午,医生首先采用血管栓塞术以“阻断”部分血供,将出血风险“压”在最低点。下午,肖建如主任、宋滇文副教授、朱秋峰副教授联手合作,在麻醉科全程保驾下,从后外侧入路胸椎及椎旁巨大肿瘤切除、后路钉棒钛网骨水泥固定重建,环环相扣,一气呵成。6个小时手术,生死时速。在巧妙避开患者重要血管和脏器的前提下,15x10x10厘米的胸椎巨细胞瘤被完整切除了。术后经过10多天的康复治疗,这位刚而立之年的小伙子重新站立起来了。本报记者 施捷 通讯员 王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