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叶赛宁是为爱殉情吗?
秦维宪
▲ 叶赛宁肖像
▲ 叶赛宁和美国舞蹈家邓肯
  ◆ 秦维宪

  90多年来,关于诗人叶赛宁之死有多个版本,主要有自杀与他杀两种,最终经专家几十年的现场勘查、研究,确定为自杀,至于自杀原因,大多数人理解是为爱殉情,事实果真如此吗?

  血书诀别诗

  1925年12月24日,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主要奠基人谢尔盖·叶赛宁乘列车从莫斯科来到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诗人此次旅程行踪诡秘,全无昔日风光无限,享受人们狂热欢呼的情景,他悄悄地住进了列宁格勒一流的国际旅馆。

  叶赛宁躲在客房里,仅接待了几位知心朋友,虽莫名焦灼,却佯装欢笑,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内心世界。28日凌晨,隆冬的列宁格勒在芬兰湾的寒风劲吹下,漫天飞雪,大地沉寂。诗人在房里团团转,倏地咬破手指,用鲜血在白纸上写下人生最后一首诗:《再见吧朋友再见……》“再见吧朋友再见/你深留在我心间/命中注定要分手/答应将来再见面/朋友再见勿话别/不把伤悲锁眉尖/死亡不算新鲜事/活着也不更新鲜”。然后用一根皮带悬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列宁格勒夜空中缀满寒星,年仅30岁的一代诗星为何走上绝路。按官方的口径,他是为爱情而献身,从而与5年后自尽的著名红色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一样,成为教育人们要正确对待爱情的负面典型。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叶赛宁的诀别诗。

  三次闪婚和一次婚外恋

  我们也来看看诗人短暂而曲折的情史。

  叶赛宁是抒情诗的高手,其笔下壮美的俄罗斯大地、象征俄民族精神的白桦林,直追屠格涅夫,是当时苏俄诗坛与马雅可夫斯基一起冉冉升起的双星座;他不仅激情澎湃、充满青春活力,而且相貌堂堂,颇吸引女性的眼球。诗人像一只矫健的海燕,刚开始飞翔蓝天,便折翅大海,然其短暂的人生,居然有过三次闪电般的婚姻和一次婚外恋!

  诗人的第一次婚恋对象是《人民事业报》打字员吉娜伊达。1917年早春,叶赛宁去报社洽谈诗稿,与高雅、多才多艺的吉娜伊达相谈甚欢,很快登上爱的小舟。他们结合仅两年并育有一女,不幸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他的第二次婚姻举世轰动。1921年夏季,诗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了来莫斯科演出的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尽管彼方比自己大15岁,结果这段跨国之恋仅仅维持了一年多,亦因感情出现裂痕而夭折。1925年3月,在距诗人奔向天堂的前夕,他在一个家庭舞会上与托尔斯泰的孙女安德烈耶夫娜一见钟情,半年后迈入婚姻殿堂……叶赛宁还有一位红颜知己别尼斯拉夫卡娅,她是诗人的秘书,一生钟情于诗人;痛惜的是,在叶赛宁去世周年之际,她在诗人坟前痛哭一番后举枪殉情!

  叶赛宁自杀后,载着他遗体的列车从列宁格勒返回莫斯科,数万市民涌向普希金广场,沉痛悼念这位为祖国为人民歌唱的天才诗人,许多人悲怆掉泪;伴随着如此壮观的葬礼,人们不禁心生疑窦,诗人究竟为何而亡?

  自杀前曾接受心理治疗

  叶赛宁患有周期性的抑郁症和神经激越症,与马雅可夫斯基患躁郁症拒绝就医不同,他是愿意接受治疗的,甚至自杀前还在莫斯科大学属下的精神心理诊所治疗。然而,当时苏联的医疗水平,难以挽救诗人的生命,他在极度的消沉、忧伤、绝望中一泄颓废之气,并将狂暴的语言、行为炸弹般向爱人们倾泻,这些决定了他的爱情悲剧。

  那么,叶赛宁怎么会得抑郁症的呢?其病因乃是苏俄在社会转型期农村的变化,与诗人曾经的美好蓝图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从希望的峰巅跃入失望的低谷。

  叶赛宁1895年9月21日,诞生在梁赞省梁赞县柯兹明斯克乡康斯坦丁诺伏村。他从两岁起就寄养在殷实的外祖父家,这儿不仅自然风景绚烂如画,而且人文气氛浓郁,从而孕育了一代诗人追求艺术的浪漫情怀。他从9岁开始作诗,15岁登上诗坛,立即光芒四射,因而诗人对俄罗斯农村和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然而,十月革命后苏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广大农村因新生的政权为了击溃14国武装干涉,以及国内白匪的动乱,布尔什维克党被迫实行粮食垄断、粮食征收制。于是,武装征粮队,扰乱了农村的秩序和农民的生活,再加上新政权为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建设而实行的工农剪刀差,更使农民感到不公正,由此产生对新政权的抵触情绪,终至发生了相当规模的农民和水兵暴动。其中1919年3月伏尔加河流域的恰潘起义、1920年8月坦波夫省的安东诺夫暴动、1921年2月的西西伯利亚起义,直至1921年2月28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波及人数上百万!

  由于连绵不断的农民、水兵起义向新政权敲响了警钟,遂使重病缠身的列宁于1921年4月,果断地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取消粮食征收制,并获得俄共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几年后逐步恢复了农村的生活秩序。至于1929年斯大林抛弃“新经济政策”,强制推广集体农庄,使苏联陷入困境,那又是后话了。

  即使“新经济政策”扭转了苏俄农村的局面,但已造成的创伤毕竟刺激了深爱俄国农村和农民的叶赛宁,他坦诚地说:“在革命的年代我完全站在十月革命这一边。但我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从农民的角度来接受这一切的。”由此不难推论,正是十月革命以后的农村政策,挫伤了叶赛宁作为一个农民诗人的尊严,才使他患上忧郁症。诚如木心先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对旅美画家曹立伟所云:“天才也危险,说死就死,你看十月革命来了,叶赛宁一下就上吊自杀了。”故此,叶赛宁的绝命诗表面上是写爱情,其实是无法适应社会转型,委婉地表达自己与政权更迭百般交集的情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民生速递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8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9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楼市/楼市资讯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广告
   第B06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B0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叶赛宁是为爱殉情吗?
红账本之谜
上海往事碎影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3叶赛宁是为爱殉情吗? 2016-06-16 2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