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总要给一些亲朋好友通通电话。年龄大了,出行不便,打个电话,说一声新年好,那是必须的。
先说亲人。我们兄弟5人,我最小,再过几天便是88米寿了。我家有长寿基因,老父亲在20余年前以98高龄归天,在当年是相当高寿,故而有许多亲友和邻居来我家索取寿碗。5兄弟中除二哥在特殊年代死于冤案外,其余均享高寿,大哥去年离开了我们,其余3人均健在,应该算是长寿之家了。
我的表亲,包括姑表和姨表,男的和女的(英文里很简单,统称为cousin,老外没有那么多讲究),也有不少90余岁高寿的。所以我们这个家族够得上长寿家族之称。
再说同学,那就没有那样福气,全班40余同学已走了一半,正如杜甫诗中云:“访旧半为鬼”。余下的一半里面有的失智了,有的坐轮椅了,能外出活动的才几个人。最近有个同学建议开个同学会,结果没开成,人数太少。
至于老朋友,倒有许多,可是有的上天,有的出国,有的搬往郊区,留在上海的不多了。我的老友中没有什么大作家、大名人或是大官,倒是有一位有点传奇性,那就是从前鸿翔时装公司老板金鸿祥的接班人金泰康。他长我3岁,自幼(10岁左右)就患肺结核,当时没有链霉素等特效药,所以经常来我父亲诊所打“空气针”,以压缩患病的肺叶,因此他是我80多年的老友。日前我给他电话,他身体还相当健康,能慢慢地走上没有电梯的5楼,那么多年的肺痨,不容易呀。我问他:“你累吗?”他乐观地回答:“我们这里就要装电梯了。”
亲戚、同学、老友,多数已风流云散,幽明永隔。不对,我们不是“永隔”,要不了多久就会“再见”的。
话说回来,同学中也有长寿的,甚至很长寿的。我们圣约翰一些毕业生每周六在江阴路一家会所里举行茶话会,济济一堂,热闹得很。我在那里是小弟弟,参加者多数是9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比我大10岁。我基本上每周必去,在那里我感到自己很年轻。每次我总要跟这些老学长一一握手,这样可以沾一些“寿气”,他们也十分愿意跟我握手,这样可以沾一些“年轻气”,在这些寿星面前,我是个“年轻人”了。有好几位老学长基本上已经丧失听觉,可是他们却是每周必到,坐在那里,既听不见,也不发言,就是专门来跟老同学一起坐坐,感到很愉快。这也可以算是“老有所乐”了。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201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凡的一年,也是难忘的一年,‘十三五’实现了开门红。我们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我们深信,只要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人民生活会越过越好,其结果是长寿者会越来越多。我完全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