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刷不起的“朋友圈”
蓝山
  蓝山

  现如今,除了功能所限,还有没有一个手机里没有朋友圈?圈内那个热闹,真有点像辛弃疾的“花千树、星如雨”的元夕图:(深度)好文转发,原创图文,微店销售……分分鱼龙舞。心神就像被定了时一样,忙里偷闲,手也要时不时刷它一刷。

  (原创)家居前后的花树。附言:今天我退休了。感恩、珍惜!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转发)这位96岁老太太的故事,你一定要读!附言:我老了也要成为这样的老太太—— 你的当然与我各异。但归归类,大概,朋友圈里,通常的也无外乎是议论的和抒情的两种人和文。寻人寻医或爱心募捐的算插播的,偶尔。

  议论型的,以转发为主,在附言(此刻想说的话)中,加几句自己的观点,或肯定,或否定。事实上,转发的阅读的都是多么轻松愉快啊。因为再深度、真深度也是别人的思考,像毛笔描红作品,跟独立完成的难度和收获是不一样的。长此以往,会不会如叔本华说,“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

  抒情的以原创为主,以照片为主。纯风景的除外。大多是发一些彼时彼地的九连照。景中主人P得像《月光男孩》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月光下,黑人的皮肤是蓝色的 ”,诗意而唯美。附言基本赞美自然、感慨人生。美则美矣,不过,有人对这类上瘾者有分析,说有的是出于内心被需要的焦虑、孤独,有的是源于发出后的评论、点赞有不确定性的游戏式赌徒心理,也有兼而有之的。讲真,如果点赞者不是出于共情,而仅仅是手的机械运动或者点赞的礼尚往来,会不会上瘾者真成了瘾君子啦?而推波助澜者就是点赞的你和我?

  我把朋友圈叫做呼拉圈。因为这个圈的形成走的不是寻常的交友路,非类非群,圈也。先内圈:家人,亲戚,同学,同事;再外圈:比如,同学乔迁新居相聚。他们家院子里的腊梅,墙上的字画,桌上的蛋糕馄饨之类,都被美图即时发在某人的微信朋友圈里。然后,在坐的低头啧啧看朋友圈里的眼前之物。你没有?再你扫我,我加你,哦,有了有了。点赞点赞!往往,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相遇,一个不常的聚会,一时的谈兴未足,朋友圈就涟漪一样层层扩大。

  余光中在《朋友四型》一文里说,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让你“喜出望外”呢,这句话也适用于朋友圈。“朋友圈”这个地方,又好比一锅杂烩汤,五颜六色,滋味杂陈。圈内人人既是厨师也是吃客,长度和宽度管饱,营养的深度未必,自由度倒是相当地大。是啊,又没人逼你,自己的手指自己负责,圈赋人权,动一动指头发布、点赞、拉黑、屏蔽……总之,发不发在我,看不看随你。

  反正,我是不会再发手抓饭、凋零花、“分享后看结果”之类的。毕竟,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刷不起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生态上海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广告/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中职风采
   第B04版:中职风采/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广告
一条大河
黑土地“贪吃”记趣
刷不起的“朋友圈”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盆栽
香港“剩女”
共读时光
窗禽
新民晚报夜光杯A26刷不起的“朋友圈” 2017-03-22 2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