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情况: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领衔的团队历时20年,探索建立了多项功能定位技术体系,实现脑功能区的精准保护,成功将脑功能区的脑肿瘤手术致残率降低9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20000名患者从中获益,极大降低了患者致残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负担。
《基于多模态脑功能定位的脑肿瘤精准手术与放射治疗》项目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我国,原发性脑肿瘤每年新发病约280000例,脑肿瘤发生率年增长1%-2%,与此相应的是脑肿瘤的高致死率与高致残率,已居各类恶性肿瘤第四位,是危害国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手术联合放化疗是脑肿瘤的规范化综合治疗策略,然而,由于脑部手术和放疗面临高致残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建立有效的技术体系以实现脑功能区的精准定位、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吴劲松教授项目组成员20年来围绕多模态技术开展自主创新,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94篇,其中SCI46篇;自主研发用于脑功能定位的数字化医疗设备6项,蝉联2013年和2014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项目组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介绍上述研究成果并连续举办一系列多模态脑功能定位学习班,推广先进适用的脑功能区肿瘤个体化手术规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精准神经外科的现代化水平。
项目组自主研发的《脑功能刺激任务交互系统》,为多模态脑功能定位新技术体系的推广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载体。
除此以外,项目的创新点还包括:创立了国人汉语脑语言区分布新图谱,构建国人汉语脑语言分布3D概率图,揭示了汉语脑语言中枢的特异性位点并建立国人汉语脑语言模型,不仅可以指导大脑汉语语言区的精准手术,也为汉语神经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提供直接证据;开展了数字化神经外科新技术的系列循证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完成功能神经导航的临床试验,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神经外科权威杂志Neurosurgery发表;创新性应用基于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脑肿瘤精准放疗,强调放疗靶区勾画的精准性和脑功能保护。
本报记者 施捷 通讯员 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