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据最新统计,其实近十年来,我国的云正在逐年增多,导致地面接收的太阳能辐射量逐渐减少,可能会对太阳能源的利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多云”也有严格标准
和云有关的预报也时常出现在天气预报中。比如,上海中心气象台今天刚发布的预报里,未来9天里,提到了8个“多云”,除了两天是“多云”天气,还有“阴到多云”,和“晴到多云”。那么,“多云”到底是指多少云?实际上,“晴天”“少云”“多云”和“阴天”的界定标准非常简单。在气象行业标准中,以云的面积占据天空的百分比作为判别依据:云量在0至10%为晴天;10%至30%为少云;30%至70%为多云;大于70%为阴天。即使是晴天,也绝非“万里无云”。少云在观测中是必要项,但由于与晴天较为接近,因此在预报中并不常用。
从视觉上来讲,同样是云量较多的“多云”和“阴天”,人的感受是决然不同的——多云时,通常是蓝蓝的天上飘着白白的云,而阴天时常会有“黑云压城”的感觉。
我国近十年云在增多
我国总云量南北差异较大,纬度越高,云量越少。据中国气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同一纬度,我国东部云量多于西部,其中,西南地区东部、东北东部、新疆西北部是云量相对较多的区域;与此同时,总云量分布与季风气候特征密切相关,夏季时云量最多,尤其五、六、七这三个月平均总云量可达到六到七成,冬季云量普遍比较少。
但是,2000年以来,我国年平均白天的总云量越来越多。尤其是最近10年来,“多云”越来越多,光照时数显著减少,大多数年份低于常年平均值。比如,2015年云量超过八成的月平均天数为12天,比常年偏高7.2%,这也导致地面接收的太阳能辐射量逐渐减少。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