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文章回归舞台“锻造”“独角戏”关爱抑郁症~~~
文章回归舞台“锻造”“独角戏”关爱抑郁症~~~
文章回归舞台“锻造”“独角戏”关爱抑郁症~~~
文章回归舞台“锻造”“独角戏”关爱抑郁症~~~
文章回归舞台“锻造”“独角戏”关爱抑郁症~~~
     
2017年03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章回归舞台“锻造”“独角戏”关爱抑郁症
面对“自杀”
如何“自救”
朱渊
  陈旧的木质地板上,铁轨延伸到舞台的尽头,那尽头有一个玻璃房子,房子里坐着那患了抑郁症的“妈妈”。从此,虽然你看着那玻璃房子里的妈妈与常人无异,可你知道,不论你怎么喊、怎么叫、怎么“求抱抱”,妈妈跟你总是隔着那一层玻璃,她被圈在了另外一个世界。

  昨晚,由英国编剧邓肯·马克米兰创作,李伯男执导,文章一力挑大梁的“独角戏”《每一件美妙的小事》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拉开帷幕。作品将视角聚焦于抑郁症这一特殊群体,剧中文章饰演的小男孩自8岁起,就因妈妈的突然犯病而与抑郁症“狭路相逢”,没有一点点准备,妈妈这个位置就此空缺。

  全剧以“我8岁那年,妈妈第一次自杀,未遂”、“我高考前夕,妈妈第二次自杀,未遂”到“饱受抑郁症折磨的我,终于在女友的点拨下‘自救’,赢得出路,而妈妈在我婚礼当日,终于自杀成功”为节点,将戏剧高潮层层推进。剧中的小男孩列了一张长长的清单,写下“生活中每一件美妙的小事”,小时候,他将这清单作为礼物献给妈妈,希望唤回母亲对生的渴望,成年后,他以清单鼓舞备受抑郁症折磨的自己,“因为那也是我活下去的勇气”。

  这部独角戏长达90分钟的体量,夹杂着某些拗口医学术语的台词、为强调间离感跳进跳出的设置,以及大段需要用插科打诨、即兴发挥甚至脱口秀填满的空白,对于一力撑起一台独角戏的唯一男主角提出了极高要求。不可否认,文章在剧中表演,展现的张力和爆发力,是远远超过人们对一个影视剧演员的期待的。

  虽说最初登台时文章显然有些紧张,但渐入佳境后也能随机应变挽回“小差错”和“小瑕疵”。妈妈的三次自杀,贯穿了这个男孩年轻而孤寂的生命,8岁时的懵懂不安、高三时青春期男孩遭遇命运坎坷时特有的暴躁和那股子“为什么这世界这么操蛋”的劲头,以及最终当男孩经历了同样的恶魔般的“抑郁症”的折磨,并寻着爱的光找到出路,却看着妈妈受困多年最终被病魔吞噬的无奈和理解。剧中的几个高潮,文章的表演可圈可点、拿捏到位,在那些茫然、暴躁、悲伤、痛哭的情绪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奋斗》中失去了爱人的“向南”、《小爸爸》中弄丢了抚养权的“于果”。

  正如该剧导演、文章同学李伯男所说,1984年生的文章在中戏时,就是班里公认的“演技担当”,而和唐嫣同期的他,也确实从未被与同龄的小鲜肉归类,或是被贴“面瘫”“靠颜值吃饭”等标签。正因有着一定的戏剧功底,文章在电影电视中的表现才如此抢眼。但亦不可否认的是,回归舞台,文章的表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情绪的层次递进、表演的细腻程度,以及对声音的控制、台词的清晰度,都有待“淬炼”。

  舞台是枚“试金石”,也是一个“锻造炉”,希望文章的“回归”不只是个偶然,希望“演戏这件美妙的小事”能让文章走得更远、更稳。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尚
   第B02版:摩登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家装之窗
   第B08版:家装之窗
蒙吉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老戏骨同台“飙戏”
面对“自杀” 如何“自救”
梁谷音、蔡正仁、张洵澎亮相舞台
姚晨《跨界歌王》发布会献唱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8面对“自杀”
如何“自救”
2017-03-24 2 2017年03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