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高产阶层,中产阶层收入毕竟有限,对培训的期望值也会更高,更急于在孩子身上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孩子的升学和未来的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这就为教育培训市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生源蓄水池。
不过,教育培训业是一个充分竞争行业,作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师资不但有限,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这就使得教育培训市场常常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但教育行业集中度低,即便是拔尖的教育培训机构,市场占用率也不可能像其他行业的巨头一样独占鳌头。
在一些拔尖培训机构的饥饿营销策略下,很多孩子无法进入其中。另觅培训机构时,由于行业门槛相对较低,教育质量评估周期较长(家长往往在交费后较长时间才能判断其效果),一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又把学员当做纯粹的客户,不注重教学管理和师资的维系,一旦高水平教师离职,就会出现培训质量难以保障,培训效果不如预期的现象。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现在培训所引发的纠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监管不力。根据有关法规规定,民办培训机构是营利性的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司,但其注册时又要经过教育部门同意,在工商与教育部门都监管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都不监管情形,导致有的培训机构在灰色地带经营时侵害消费者权益。
2.有的机构在违规非法经营。违规非法经营又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没有合法的资质,其师资课程与服务都没有保障,很容易就会引发纠纷;第二个层面有合法资质,但却在经营中有虚假宣传、没按招生承诺提供相应服务、由于管理不善卷款而逃等。
3.有些消费者缺乏消费理性。面向市场的培训机构通过竞争获得生存空间,不看培训机构是否有相应资质、相应师资条件和课程设置,凭着培训机构可能虚假宣传就参加培训的消费者,在自身权益受损时,也给了不法培训机构“动力”。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