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园如梦
周卫彬
  周卫彬

  提及海陵钱桂森的“小天目山馆”,除去藏书史上可能的记载,而今知道的怕是不多了。我因内子老宅从前离之稍近之故,倒也曾去过几回,今年初春,曾陪同几位旧雨新知前去造访,想起末一回来,竟也快十年了。

  那时候,老院子还未改造,我和内子也刚认识不久,因为都极爱看书,很自然就谈及近代泰州藏书三大家。刘汉臣的“染素斋”原址不存,戈嘉德的“望岳楼”,已成为公园里的一处茶楼,当然是重建的,唯有钱桂森故居尚存,虽已极为老旧,却是我们心中的一方静地。记得那是一个凉风习习的四月天,潮湿的墙壁上,浮动着模糊的字迹,那是腊梅树投下的清影。老宅堂屋那被岁月磨平了的黝黯的地面,让人感到脚步非得轻轻,才能细细体味那时间的遗痕,我似乎隐约感到这名重一时的藏书家旧居的隐秘声息。

  钱桂森字犀庵,原名桂枝,字辛白。道光三十年的进士,曾作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晚年著有《一松轩诗稿》。钱犀庵生平藏书极富,不凡精椠名抄,因为底子是翰林院的四库底本,还乡后,曾筑“小天目山馆”以庋藏。但是正如历史上所有的藏书家一样,善本与精刻最终都成了私人生活史上的“身外之物”,而流落四方,最终化作历史的“漂流瓶”。

  这座故居于清道光五年所建,南向,有门楼、照厅、厅屋、堂屋,前后进深很大,据说有六百平方米,藏书虽已不存,然而院中那株腊梅却已200多岁。我去时,正花开满枝、梅韵飘香,仿佛见证了那段历史。我极爱这座院子的清净,后来随内子去过好几回,青瓦白墙虽然旧,却总让我想起一帧帧旧照片,里面藏着老去的灵魂。天光也与这黑白两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半晦半明的蛋清色。一方精巧的天井,雨水从四面的房檐流入,汇集于院落中的明堂。如果恰逢阴天,坐在天井里读书、拣菜、闲谈,有种岁月明丽、清贫的滋味。

  那天坐在院中的回廊上,我恍然想起李欧梵先生在回忆录中曾经忆及他的恩师便是邑人钱存训先生,而钱先生正是钱犀庵的第四代后人,时任芝加哥大学图书馆长。他在李欧梵未到之时就为他保留了一个工作职位,从而解决了他在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后来,又因钱先生的鼎力推荐,他得以顺利被哈佛录取。此可以看作本邑著名学者在海外学术交往史上提携后辈的一段佳话。

  如今,这座老院子已经修葺一新,最近去,院中正在布展,桐油的味道在午后的阳光中弥散开来。想当年,钱存训先生在此读书,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后来毕生从事图书事业,当年曾在日军占领下的上海,冒生命危险,护送北京图书馆南迁存沪的历朝善本图书三万册,避免了空袭受损及日军的掠夺,而使国宝得以安全保存。他生前一直写信回老家,询问故居保存情况,桑梓情深。前年,钱老在芝加哥辞世,享年105岁。

  离老宅不远,便是草河,河水潺潺,波光粼粼,仿佛映照着这座旧园的如梦往事。

  十日谈

  老院子

  明起刊登一组《家的烙印》,责任编辑:刘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巢云诗钞(二)
广福茶馆的乡愁
圣马力诺山顶小景(写生)
花飞草见踏春心
旧园如梦
雪宝顶奇景
新民晚报夜光杯A26旧园如梦 2017-04-06 2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