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三岔五的雨水,一定把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浇得没了脾气。原本顺顺当当的日子,一下子变得磕磕绊绊了。道路翻作酱缸,草坪沦为了沼泽,正在进行的许多事情不得不就此袖手,放下,或者放弃,包括英国人一向酷爱的室外网球。只有好动的大学生们仍然是不安分的,虽然雨天同样给他们带来了麻烦,但他们不想无所事事,必须干点什么,肾上腺素的分泌并未因雨水而停止。于是有人打起把室外网球搬进室内的主意。然而那是一个需要相当牛逼的屋顶和豪阔的空间才可能支撑的梦,这样的梦即便是在日头尚未落尽的大英帝国,十九世纪末叶的校舍仍嫌寒碜,这里不是白金汉宫,不是温莎城堡,无以安放风驰电掣的想象力。大学生们只能另谋别途。
其中某生突发灵感,提议在桌子上打网球。他把桌面想象成球场,用书本代替球网,将软木做的酒瓶塞削磨成球,招唤同寝的室友在桌上推来挡去,一项意想不到的新颖的运动形式于是诞生。大学生们得意地命之为“桌上网球”,这便是乒乓球运动的雏形了。后来,这项运动逐渐溢出大学生群体,日臻完善,在英国贵族中流行开来,并且一步步走出欧洲,走向世界。
谁也没有想到,异想之际,天,竟然开了。拐一道弯,蓬门今始为君开。
乒乓球最早现身中国是在上海四马路的一家店铺里。一个叫王道平的文具店经理,脑门一热,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但是摆上货架好些日子无人问津。不能眼看老大一笔资金砸在手里吧。王经理灵机一动,先是自己学着打,接着拉上伙计一块打,最后把沿街的墙面拆了,改装上玻璃,让过路的行人都能透过橱窗看到里面的乒来乓往。就这样,冷门器材被顺利地推销一空。当时的王经理当然也不会想到,他的一次真人秀不仅让上海人一见倾心,还意外地为中国播下了第一颗乒乓球运动的种子。
那是发生在1904年的事,四马路今称福州路。
怪不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弄堂乒乓会如此火爆,火爆到几乎没有一个上海人不会打乒乓,火爆到从上海走出的世界冠军简直可以组团列队,站成非常壮观的一群。因为它原本就来自街头,来自民众源于心底的自发的喜爱。
称上海是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策源地大概并不为过吧?
私心忖度,国际乒联在里约奥运会上推出的TTX(街头乒乓),会不会就是以此作为蓝本,驳样拷贝?让乒乓剥离奥运功利、松绑夺冠挟持,陪伴你我,在街头,在巷尾,成为每一个人身边最纯粹的运动与快乐方式。不同的起因和结果,遵循的逻辑链条却总是以同一种方式环环相扣。无心插柳,偏偏浓荫匝地。
曾记否,中美之间曾经的一段乒乓往事?
1971年4月,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期间,美国运动员科恩因为在训练馆耽搁太久误了乘车,误打误撞上了中国队的班车,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上前,搭讪寒暄,科恩还接受了他的一幅杭州织锦喜不自胜。当天,有记者笔底闲云,曝出了这朵赛外花絮。不料闲云非闲,花絮飞花,一根橄榄枝翩然探头。
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后来回忆说,那天她为毛泽东念《参考消息》,读到有关此事的报道时,老人家眼睛一亮,很上心地让她再念一遍……
紧接着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几天后中国就向美国队发出了访华邀请。而美国队的回访邀请发出稍晚,直到一年后才送达中国。倒是他们的总统尼克松更性急,插在两国运动员中间,先期一步,踏上中国的土地,跟曾经的对手握手言欢。
和中国人发明的蹴鞠最后被英国人在足球场上修成正果一样,英国人创造的桌上网球也是在中国才被奉为“国球”。
大门不通的时候,何妨敲一敲旁门,走一走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