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虹桥路白俄聚居地
顾培基
  顾培基

  1956年至1959年间,有一大批白俄移民从新疆络绎来到上海,聚租在当时尚是郊外的虹桥路(东起凯旋路西至伊犁路)两旁的民宅中,等待签证,移民境外。另有少数来自东北哈尔滨等地,却租住在市区。如有一家吉普赛族白俄(俄人称茨冈人)就租住在陕西南路步高里对面沿街住房中,但又在虹桥路租间民舍度周末(现为中级人民法院处)。

  当时的虹桥路(凯旋路以西段)是郊区独具异国风光的一条路,沿路有蒋经国、白崇禧、陈香梅、孔祥熙及犹太人跷脚沙逊等名人所置别墅。周边散落点缀着风格各异的小花园洋房;有小桥流水精致园林般的全福农场(或即是从康平路迁来的黄园,现为新虹桥中心花园),也有大气度假村式的“六凤”农场(现为西郊宾馆)。路旁农舍多为粉墙,茅草铺顶,酷似俄国画家库因芝名画“乌克兰的傍晚”中的农舍。笔者的朋友,乌克兰功勋歌手阿历克谢·费休克看到这张老照片后惊讶地问我是在哪里拍摄的。

  白俄密集租住在现为长顺路,当时是条长百余米然后向西拐至中山西路口的弄堂内,除弄口东侧是洋房外,均为平房,弄内西侧还有大片农田,其他散居在北陈家行(996弄,凯旋路旁虹桥路南),中山西路以西一带。也有一位老人租住在万国公墓(今为宋庆龄陵园)东侧的玻璃棚屋中。

  白俄女子还保留传统服饰,头扎花布,中长裙过膝,脚穿高筒皮靴。大多能歌善舞,拉的是纽扣琴键的手风琴,弹的是民族乐器“巴拉拉伊卡”(三弦琴)。

  伏特加是很多白俄的嗜好,记得有位妇女就因酗酒而死在上海。

  白俄能从国际红十字会领到生活津贴,为了多赚点钱,壮年男子常身背轻便木架脚踏式砂轮机去市区削刀磨剪刀。

  周日下午,少男少女(也有从市区来的)在弄口西侧草地上围成一圈(偶尔我也加入其中),玩起“郭什卡,梅什卡”(猫捉老鼠)的游戏。现在地铁3、4号线虹桥路站处,原是沪杭铁路线。其紧西侧是条百米长的南北向弄堂。弄东有三座洋房,弄西侧有一座很大的花园洋房。有时晚上在弄底搭起幕布为居民放露天电影,内容多为苏联译制片。

  现在的古北新区古北南路东,原有条清澈的小河,当地人称新开河,是白俄们游泳的去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大门不通,走旁门
提倡文明开车
奔跑吧,蓓蓓
虹桥路白俄聚居地
三言两语记
拾锦之一
江之源
新民晚报夜光杯A27虹桥路白俄聚居地 2017-04-06 2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