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谭盾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颁发终身成就奖后,接受本报专访——~~~
谭盾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颁发终身成就奖后,接受本报专访——~~~
谭盾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颁发终身成就奖后,接受本报专访——~~~
谭盾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颁发终身成就奖后,接受本报专访——~~~
     
2017年04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盾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颁发终身成就奖后,接受本报专访——
中国文化是把“万能钥匙”
朱光
  即将于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亮相的音乐家谭盾,日前获得第61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金狮奖)。他的妻子是上海人。这位“妻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音乐家昨天在沪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谈及他近年来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中国文化可以引领西方潮流。”因而,兵马俑、女书、敦煌、一带一路等中华文明的关键词,都成为其作品的灵感标签。

  “陶俑”是“装置艺术”

  威尼斯双年展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是全球美术家乃至视觉艺术家的盛会。其实,在全球文化碰撞、交融日益频繁的当下,当代艺术早已跨越传统分类,形成更加多元结合的“装置艺术”。谭盾刚刚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色彩交响乐:陶俑》这一装置艺术作品的展演,是为中美合作的“秦汉文明”展览揭幕。

  “未来需要过去、世界需要中国”,谭盾认为穿越并非是科幻,“我们也时常在过去的神秘现象中,看到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最为突出。”兵马俑也是一支陶俑大军。它们在地下时,都是彩色的。出土后,颜料漆层15秒就会卷曲,4分钟就会脱落。“如今只能在兵马俑指甲缝里看到2000年前的红色、紫色……还有秦川大地上浓烈的黄和绿。”谭盾接触到的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的学生,“是年轻人,是网虫,也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所以,“我当了一回通灵的‘巫师’,让美国年轻人以演奏的方式触摸到了2000年前的中国色彩。”这些色彩不仅由电影导演恢复成画面,也由谭盾幻化为音符,最终结合成装置艺术作品。

  他在上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为中国馆开幕“展出”了《声音河流》。他不用“演出”这个词,因为这也是一台装置艺术作品。150名意大利小提琴手自愿前来,从河里开始拉琴,拉到岸上,来到展馆,“让声音的河流,流到了空中,流到了屋内,流到了心坎,又流回到河流”,谭盾说,“这是整个内心和精神上的穿越。”他认为,“当下的艺术作品,应注重环境与精神、思考与生活、哲学与娱乐。”所以,单一体裁未必可以承载。

  “女书”可《活在未来》

  上世纪80年代,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之后,中国送去的展品是剪纸、刺绣等。“确确实实技艺精湛,但是也意味着对当代的理解有限,所以展示的是传统工艺对生活的点缀。”谭盾参与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另一部名为《活在未来》的作品,以女书为主题,呈现的是全球共通的人性话题——即便生活中充满压力,但是却要美丽而乐观地书写人生,所以这样的主题,也可以“活在未来”。

  “中国的艺术,其实就是中国精神窗口”,他分析道,无论是威尼斯双年展,还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抑或全球各地的音乐节,“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不叫‘国际’或者‘世界’的艺术节”。他以曾经亮相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废弃钢铁制成的作品《凤凰》为例。当年,走进宝钢大舞台,就会被头上高悬的这部作品震撼——长达十余米的凤凰展翅的瞬间,需要人人仰视。徐冰的这部作品的每一个零件都取自废弃钢铁,并无上色。谭盾评价道,“在威尼斯展出了6个月,让大家看到中国人三四千年来的思想变迁。”威尼斯双年展如今对中国艺术家的期盼很高,“远比我们自己估量的更高,中国艺术家代表了当代潮流。”

  “丝路” 呈现“四个上”

  “很多人做‘一带一路’的项目,简单地认为‘一个机会来了’就做点务实的项目,而我们艺术家要用良心和智慧来思考中国的精神财富。”谭盾认为,“丝路”的一个意义其实是“藕断丝连”,“目前看起来各个国家都有明确的国界,其实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靠的就是丝绸之路。”他把丝路“抽取”出来,呈现为海上、天上、地上,以及更重要的心上。所以,他5月13日亮相“上海之春”的作品简称为《海上 天上 地上 心上:丝路》。

  在丝路上流转的乐器,构成了中国民乐的主体:琵琶、二胡、扬琴等等,并且出现在敦煌壁画上。“如果当初没有玄奘、敦煌、长安,中国的音乐文化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后来,琵琶在丝路上的其他国家失传了,唯有在中国保留了下来。如今,没有琵琶、二胡的中国民乐能被称之为中国民乐吗?”在全球只有中国保有琵琶时,大家当然会关心中国民乐。

  “敦煌壁画已经画出了世界音乐史——好几幅壁画都画着数百人的乐队,而西方古典音乐的成形也不过是与明朝同期。”因而谭盾解释:“中国文明承载的不仅是中国人的文明,而且是人类的文明。”中国文化是一把万能钥匙。“我们脑子要活,视野要开,技术要硬,手艺要强,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奥妙。”真正落实这几点,就能落实中国文化在全球的长期引领。

  首席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4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A25版:军界瞭望
   第A26版:军界瞭望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广告
靳尚谊:用画笔为中国人造像
中国文化是把“万能钥匙”
“中国艺术拓展计划”释放音乐“动能”
上海姑娘杜韵获普利策奖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4中国文化是把“万能钥匙” 2017-04-17 2 2017年04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