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重兵易成“炮灰”
“前沿部署、前沿接敌”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之一。为有效实施这一战略,美国政府与欧洲、中东以及亚洲等多个地区的国家结成盟友或合作伙伴,以期共同应对该地区的威胁。于是,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部署美国军事力量构成这一战略的核心。这些部署在海外敏感地区的美军部队遂成为最直接的威慑力量,既能给盟友或合作伙伴带来信心,又迫使潜在对手不敢轻举妄动。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带来的威胁消失,但美国政府并未放弃在海外部署军队的做法。华盛顿仍将战略性前沿部署当成不可或缺的国家战略。即使在大量裁减部队时,五角大楼依然维持着不少冷战时期建立的海外军事基地,而且继续着冷战时期的传统部署模式。
报告认为,虽然“前沿部署、前沿接敌”展示了美军在敏感地区的存在和决心,但这种部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日益变化的安全环境。“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先进侦察与监视系统以及其他军事技术的发展,让这些身处前沿地区的士兵很可能在第一轮交战中就沦为‘炮灰’。既然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就不用指望他们执行预定的作战任务了。可以说,美军传统的海外部署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报告举例称,尽管美军经常将包括航母在内的战舰派到其他国家附近海域展示武力,但这些昂贵的军事装备一旦进入他国反舰导弹或弹道导弹的打击范围,它们的军事价值就已经所剩无几,仅仅只是“政治道具”而已。如果五角大楼想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美军的军事威慑能力,就有必要对军力部署模式做出调整。
“三环”部署前轻后重
安全研究中心认为,美军最理想的部署模式应该为“三环式”,即在最前沿地区部署象征性的存在力量,此为部署的最内环;在前沿地区之外部署强大的接应力量,随时准备对内环驻军提供支援,此为中间环;决胜性力量则部署在美国本土,即“三环式”部署的最后一环。
在最内环的美军部队应该尽量靠前部署,即深入潜在冲突地区的最核心区域,以便迅速应变。报告把这些部队称为“绊网”,和平时期充当力量展示者,战时则起到拖延战局发展的作用。报告认为,部署在最内环的美军应该具备强大的生存能力,拥有大量弹药和物资。部署原则是驻地分散、集结快速,能在承受第一波打击后迅速集结展开抗击。
“中间环”的美军部队可部署在敏感地区之外,选择部署地点的原则是平时训练活动不会受到潜在对手的威胁,危机发生时又能快速做出反应。在规模上,“中间环”驻军数量不必过多,但要具备相当的灵活性,既能以最快速度为内环驻军提供火力和兵力支援,又能接应和掩护内环驻军撤离。为此,中间环驻军应该得到航母、两栖登陆舰艇、大型水面舰艇以及战区陆基航空部队的支援。安全研究中心的报告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间环驻军是战争初期决定战局走向的重要因素。如果敌人不够强大,那么战争的脚步将在此停住。除作战外,部署在中间环的美军部队还担负着保护海陆空运输线的任务,以确保盟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以及前沿部队的补给供应。
如果“中间环”驻军无法击退敌人,则需要动用美国本土的“外环部队”。根据报告的分类,外环部队可分为快速打击部队(可直接从本土基地发动攻击)、快速部署部队(可快速抵达战区的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等)、快速反应部队(可在一周内到达战区的部队)以及需要花费更多时间集结和运输的重装部队。
作战思路需要转换
报告认为,美军要优化部署模式,必须先从转换作战思路、制定新的应急预案和作战计划开始。
当然,优化部署模式还需要得到以下五种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即充足的战时可大量生产的制导弹药、作战半径更大的空中作战平台、海上保障与补给能力、无人作战系统和低成本定向能武器。
报告称,在未来可能的冲突或战争中,五角大楼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取得速胜,而是要想办法通过前沿部署部队的作战向对手传达一个事实,即继续攻击不仅将付出沉重代价,还可能因遭到美军的决定性反击而落败。“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种威慑,”报告说,“调配合理的部署模式有足够的能力把这种威慑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有分析人士指出,“三环式”部署或许有利于美军应对新的国际安全形势,但对那些有美国驻军的国家来说,不仅“美国保护伞”会被削弱,而且还要充当维护美国利益的“预设战场”。尤其是在美国军事理论频频鼓吹“先发制人”的情况下,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于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