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找回“工匠精神”
李易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绣花”其实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1990年至2010年的这20年间,上海出租车行业是有“工匠精神”的;反观今日,距离“绣花”的要求恐怕还相差甚远,而究其本质,就是出租车行业缺乏一种“工匠精神”。找回这张失落的“名片”,归根结底就是要找回当年支撑这张“名片”的“工匠精神”。
在李易看来,打造“工匠精神”,以“绣花”为喻,其关键就是一个“绣”字,眼要准、活要细,针针都要绣在实处—
没有一份充满“获得感”的物质收入,一大早开工就为了家里的柴米油盐和房贷愁眉苦脸,出租车驾驶员何来“工匠精神”?
没有来自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尊重与关爱,吃个饭、上个厕所还要为躲避电子警察而难以安心,出租车驾驶员何来“工匠精神”?
没有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互联网用车平台,各大出租车公司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林立,用户体验千差万别,出租车驾驶员何来“工匠精神”?
所以,政府主管部门和出租车企业必须把切实提高出租车驾驶员的物质收入、社会地位和“互联网+”能力当作三针来绣。“我个人坚信,只要扎扎实实绣完这三针,上海找回失落的出租车‘名片’就不只是梦想。”李易说。
唯一出路“服务取胜”
“能否作为城市的‘名片’,首先在于服务的质量而不在于服务的数量。换言之,以‘站在马路边打车难’来评价出租车服务优劣,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上海综合交通整体发展目标的。”交通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小鸿认为,以服务取胜、以服务质量提升来保持一席之地,是上海出租车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出路。
她分析说,随着轨道交通发展、私家车拥有量的提高,以及网约车、共享单车、分时租赁等基于互联网的新服务模式的出现,出租车服务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市民出行有了更多选择,对服务便利性和质量优良要求更高,而出租车行业沿用旧有模式,企业经营对驾驶员的管理方式、车型选择与定价方式、服务提供与服务监管方式都没有变化,自然政府、企业、从业人员、市民均不满意。
她觉得,改善出租车服务,各方要对定位和目标达成基本共识。“出租车为特殊人群提供一般服务、为一般人群提供特殊服务”,是全世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交通系统服务构成的基本规则。出租车是城市客运服务中比较高端的一类服务,以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而不是基本便利性为目标,是小众高端而不是大众普及的交通服务类型。服务改善,应该以合理定价机制和适应市场的价格调整机制为基础,以合理收入水准能维持劳动力规模为条件,以保障重点区域服务供给为切入点。
她进而强调,激励企业改革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手段,是改善出租车服务的根本。包括给予企业在车型选择、劳动力吸纳、价格调整等方面一定的自主权,包括进一步明晰企业与驾驶员的权益、特别是驾驶员群体的协商能力,包括鼓励出租车企业与各类信息平台建立互惠互利关系,提升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
“改善出租车服务,政府不仅要具备监管能力,也应该对企业在发展定位、方向上给予指导和引导。”陈小鸿为此建议,可基于政府掌握的大数据,将网约车、分时租赁、共享单车发展对出租车定位及市场规模的影响提供给行业;持续为提升出租车服务质量提供环境支持,包括建设、管理好重要地点及场所的出租车候客空间,对于医院等出租车服务需求大的地点制定更加合理、人性化的交通管理规则。只有细致分析、精准施策、综合管理,才有可能走出目前出租车服务数量、质量双降的困境。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