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壹博医生集团孙成彦功能神经外科团队的“高位颈椎单侧椎板切开功能性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与华山医院胡韶楠手外科团队的“颈7神经移位嫁接术”,借助浦南医院创新的开放式平台,成功实现跨学科嫁接融合,取得了1+1>2的临床效应。据资料检索,全球范围内通过如此融合技术治疗偏瘫者,尚无先例。
患者小林出生时由产钳助产,之后出现右侧上下肢发育迟缓、功能障碍,三岁左右才可独立行走,但呈足内翻畸形,步态不稳,同时开始右手活动受限,表现为抓握困难、伸指困难、拇指内收、前臂旋前畸形等,并逐步丧失精细运动能力。治疗前,患者两只肩膀一高一低,只能翘着脚尖困难地走斜线,手功能低下,不能抓举筷子。直至成年,他的很多基本独立生活能力(譬如自己吃饭、系扣子、拉衣服拉链、上厕所等)都不具备。尽管家人带着他到处奔波求医,却因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系统的治疗,导致上述运动功能处于持续退化状态,病情愈发加重。
4年前患者来沪找到孙成彦教授,被明确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右侧肢体偏瘫(痉挛型)。从那时起,孙成彦团队开始先对其下肢部分进行治疗。通过一期功能性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和二期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小林的脚后跟终于可以“放平”了。经进一步康复治疗,他的行走姿势接近正常,逐步可以一口气骑自行车10公里。
更具挑战的“瘫痪手”怎么解决?治疗团队针对功能康复和稳定效果、不易复发两个关键点,努力打破在偏瘫治疗上普遍存在的不同学科“分而治之”现状,首先由孙成彦教授团队采用高位颈椎单侧椎板切开功能性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解除了患者肩部和上肢的僵硬状态,降低了右上肢肌张力,使双侧肩膀对称一致,右手也出现稳定的抓握状态,部分运动功能开始改善。
相隔一年的去年9月,由胡韶楠教授负责的手外科团队继续接力治疗,为患者实施健侧颈7神经移位嫁接手术,同时矫正了尺偏畸形和前臂旋后不能。术后,在手功能康复专家贾杰教授指导下,浦南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康复团队,对病人进行了两周的强化康复训练。随后病人回到福建当地,继续接受为期半年的康复训练。
上周末,患者再次回到上海接受运动神经功能检查。最新评估显示,小林的偏瘫手已经基本恢复到了正常运动功能,并且疗效保持“稳中有升”状态。
孙成彦教授今天上午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持续4年的临床攻关和追踪治疗以及最终取得的理想效果,其最大创新意义在于改变了原有“各自为政”或“分而治之”的治疗理念,将解除痉挛、神经移位、畸形矫正和康复训练等治疗技术,根据个体化的病情予以重新融合、整体运用,使得几大技术同时在一只手上发挥出了最大效应。
有统计数据称,我国目前40岁以上成年人中风偏瘫发病率达2%,病人总数已超过千万人。另外,由外伤、炎症、脑肿瘤、脑血管病等引起的偏瘫,目前也至少以百万病人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