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未必了解一个自以为熟悉的人。我熟悉画家蔡小松,但一直不知道他酷爱自驾游和徒步游,直到最近看了某旅游杂志的一篇报道。
他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乃至角角落落之后,又周游世界,最喜欢徒步跨越无人区。每次出行,他都立好遗嘱。为此曾差点丢命,却依然乐此不疲。
蔡小松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少有的坚守传统并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画家。他爱游历跋涉,开始是因为要印证历代名家笔下山水画风格样式的来龙去脉,找到自己的画法。行旅不仅开拓了视野,还开拓了胸襟,激发了思考和感悟。他从向外“搜遍奇峰”来画山水,转向开始面对自己内心的丘壑波澜,借助形而下的山水来表达形而上的情感和思考。从雅典回来,他画了《哲学之路》;从耶路撒冷回来,他画了《苦路》;从甘孜州的多瀑沟回来,他画出了自己面对死亡时的心理……
很多人以为中国传统的山水就是那些老套路,而没看到中国历代山水画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信息以及心理信息。古代中国画家,从来不只是形而下地描绘山水。唐宋的山水,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博大的胸襟和和昂扬的气度;元朝时,可以看出悲痛和绝望,以及以归隐的姿态不合作的心理。山水中有风骨。
今天的中国画家该怎么画山水?或许还是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思考、情感融入进去,把自己人生所处时代的信息融入进去。
但是不是一定都要像蔡小松那样遍历名山大川甚至去冒险跋涉呢?那倒也不一定。
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画家安德鲁·怀斯,终生住在故乡,从不外出旅行,一辈子只画自己家乡的田园景色和“村里的小芳”。那又怎么说呢?
艺术没有强求一律的法则,关键还是要真诚地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用心观望,滴水可以惊心;心无灵性,就像是候鸟那样飞遍群山,也画不出心灵之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