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的历史和现在
长宁日前发布了《2017-2021年城市更新总体方案》,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传承保护再更新进行了详细规划。据区文化局介绍,全区共有各级优秀历史建筑121处,大多分布在愚园路、新华路等街区。李天纲提出,作为上海的文脉贯通而言,南京路是一条主要的马路,穿过静安区到长宁区。紧接着的就是愚园路,进了愚园路再进到虹桥,城市往西发展,一条文脉发展贯通非常明显,非常重要。比如,虹桥路2409号,沙逊别墅,现为龙柏饭店一号楼,是英国人沙逊1932年建造的私人住宅,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不单单是房子、街道、商店、公司、马路,城市是生长出来的,有一条脉络的,如果把它的文脉打断了,城市是会生病的,会发生肠梗阻。”
窄窄的一条愚园路建筑,就打上了历史的胎记。愚园路1136弄31号就是民国政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于1931年为娶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建造的,一度被汪精卫作为伪政权驻沪办公联络处。愚园路1320号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故居。康有为、钱学森、中共上海局副书记刘长胜、中国现代派文学大师施蛰存、钢琴家顾圣婴等,都曾经参与愚园路的历史。仅仅一个愚谷邨就居住过许多文化名人。37号是著名画家应野平旧居,65号是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王安忆母女的旧居。121号二楼亭子间是著名电影演员沙莉和凌之浩夫妇住所。
陈丹燕就经常回愚园路看看,看到街边开始有漂亮的小店开出来,业态自然形成,便觉得十分安慰。
由阅读认识城市更新
阮仪三认为,上海的石库门建筑是这座城市重要代表性的居住建筑,“石库门与石库门房子连接在一起就成为了里弄,有新式里弄有旧式里弄,形成了上海市民文化的重要场所、人们丢弃不了的感情。石库门里面反映了很多外来文化,门头上面就有西洋的花式,墙壁上有西洋的点缀等等,这些都是上海的特点。所以上海的石库门是上海的居住建筑代表,是上海人隆重的乡情的寄托,忘不了的乡情、丢不了的石库门!”相比较很多地方,阮仪三觉得,上海在全国的历史文化城市保护当中,做得比较好,成功的案例很多。“上海外滩基本上保护下来。上海划了12个保护区,12个保护区面积中国最大,中国历史城市里面拥有最大,我们还成功地保护了犹太人居住区,国际上影响极大。”
针对愚园路、华阳路这些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居住地段,阮仪三也提出,现在的居民居住条件有待改善,如何把文化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人民的真正需要逐步焕发出来,确实需要智慧。他反对假古董的做法,因为原汁原味的建筑才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价值会随着时光流逝逐步体现出来。“通过我们的阅读,通过我们的认识上的提升,然后使我们的文化素质提高,可以反映在我们的具体的城市建设、房屋改造和修缮以及我们思想的进一步更新上。”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