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司机”推童车
陈茂生
  陈茂生

  春光明媚,只要天公作美,小区草坪都会荡起一阵阵奶声奶气的欢笑和沪川皖等等老生老腔口音夹杂一起的喧闹;而在母婴店、儿童娱乐设施里,亦多是祖孙同行。无论是体恤“中生代”人在职场诸多不易,还是退休后余勇犹存,再或血缘亲情代际更甚……老人带孙儿已成都市生活风景。老话“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如今加一句:养娃靠爸妈。

  但“三世同堂”能缓解子女压力又尽享天伦的憧憬始终被现实“硌”得有点痛。用尽“洪荒之力”的老人大多揣着个问题又不太敢问:以前“四世同堂”里有老太爷一言九鼎,如今“三世同堂”当保姆为何这么憋屈?传统理念和现代家庭的冲突让老人处在“杠头”位置,在儿女家的地位确实蛮尴尬:是主人说了不算、是客人啥活都干、是保姆一分钱不赚,外加搭钱还不算、是志愿者没人点赞……而责任又“压力山大”:要眼到手到心到,做好孩子健康安全第一责任人,孩子遇到矛盾冲突还要挺身而出;还要文化启蒙、心理辅导、培养高雅行为、点拨琴棋书画……儿女媳妇时不时电话查岗:娃咋样啦?却不说:你们辛苦啦。老爸老妈心中如“泥石流”般的牢骚,对女儿还能唠叨几句,对媳妇只能谨言慎行,那才叫一个憋屈!有新闻报道:某地一协警因“接娃晚了”对父亲大打出手,结果丢了饭碗还在“号子”里呆了5天。老人微信群里群情激昂:“关太少!”随后借题发挥:管第三代真是我们天责了?当然也有相互调侃的:电视台啥时拍“老人带孙真人秀”,俺第一个报名!好好说说心里话。

  电视台还真播放过名为《沪漂老人》的节目,讲述那些不远千百里到浦东张江带儿孙的老人故事。从小孩呱呱坠地到上小学初中但“住家保姆”还不能“解套”的苦恼;逆光下满头银发的老人携带孙儿在绿化带蹒跚而行,画面很美但其中背井离乡的精神孤寂、不同文化背景的乡愁悠悠……又有谁知?那些老人的孩子都是高薪的海归、MBA,而更多老人还没如此出息的儿女,他们的抱怨也容易被忽视。

  有段视频在网上流传:一个小孩还没玩够就被带回家,一面走一面发牢骚,话语几乎是老人腔的童声版,“老气”得令人发噱。众人可以一笑了之,教育专家担忧,“隔代亲”教育让孩子缺乏童趣,老爸老妈毕竟不是万能的。遥想半个世纪前,公办或单位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必然选择;纺织厂女职工众多还有三班制幼托直升班。尽管抚育水平不能同日而语,便利程度就这么“牛”;每逢夏天,工厂里几位有责任心的女工委员办暑托班,“集约化”安置三四十个小孩,无疑就是最贴心的“福利”。当今已不能仅凭热情办幼托机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只能靠家庭资源弥补,所以老爸老妈,只有请你再上岗!

  网称阅历丰富者为“老司机”。带孙前“夕阳无限好”,旅游聚会唱歌“高端大气上档次”;带孙后“只是近黄昏”,做饭洗衣拖地“低调奋进接地气”——反差就这么大。但只要“中生代”在加班出差搞开发见客户之余不做“甩手掌柜”,嘘寒问暖做点“花功”,就好这口的“老司机”便“无须扬鞭自奋蹄”;虽然甘苦自知,依然会念着顺口溜:“老司机,推童车;隔代亲,最难舍……”慢慢远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楼市/专版
   第A26版: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A28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老司机”推童车
“等一歇”
虹口“金三角”
翻麻将牌接籽
买鞋记
砍柴
踏访杭州名居
五月的大地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老司机”推童车 2017-05-11 2 2017年05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