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海宁路乍浦路,望见原先的胜利电影院由上而下悬挂着长长的关于阳光征收的标语,不由得停下脚步,一种离情别绪涌上心头。这一带曾是虹口影剧院的“金三角”,也留有我许多美好的记忆。
伫立在虹口大戏院遗址纪念碑前,翻开厚重的中国电影院发展史的第一页:1908年12月22日,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此搭建的一座能容250位观众的虹口活动影戏园,首映西片《龙巢》,由此诞生了中国首家正规影院。1919年改名虹口大戏院, 1965年成为虹口区文化馆剧场,1998年因海宁路拓宽拆除……
折入乍浦路,原先有个解放剧场,最初叫东和馆,日本人投资建造,专映日本影片。抗战胜利后改名胜利剧院,后易名上海文化会堂,解放后改为解放剧场。这座剧场在解放后上海文化史上留下过几道浓重的印记:1949年6月,三野20军文工团在此连演歌剧《白毛女》40多场;1950年7月,上海市文联在此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张爱玲以笔名“梁京”登记与会;1953年1月,上海淮剧团筱文艳、杨占魁等在此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年春节,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筱爱琴等在此主演《王贵与李香香》;1958年7月,上海广播乐团在此首开星期广播音乐会;60年代初,周柏春、姚慕双等主演的滑稽戏《满园春色》在此走红……“解放”也兼放电影,上世纪50年代初主要放映苏联《和平万岁》等纪录片和《彼得大帝》等传记片。“解放”也是沪上话剧演出的主打“营盘”,与“兰心”(曾更名上海艺术剧场)形成地理上的呼应,我在这里看过几场话剧。90年代,在美食街各色餐馆的包围中,“解放”难以“独善其身”,改建成娱乐城,仅有400个座位的剧场被安置在4楼。这些年来,虽保持着“解放”的名称,但剧场已不复存在。
对面即将拆除的胜利娱乐城,以前是胜利电影院。“胜利”的历史要溯源到1929年,初名好莱坞大戏院,以后改称过国民、威利、民光大戏院。解放后更名胜利电影院,曾一度专放新闻科教片,1989年改为胜利艺术电影院。1990年放映改编自王朔小说的影片《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场场爆满,连映两个月,轰动沪上影坛。以后还举办过“郑君里电影回顾展”“张艺谋、巩俐电影作品展”。前些年“胜利”淡出影坛,改为网吧和娱乐城。
与“胜利”隔街相邻的是国际电影院,现在称星美国际影城。“国际”初名融光大戏院,1932年11月2日开幕,当年鲁迅常在此看电影。1946年易名国际大戏院,1949年12月改为国际电影院,1961年改建为宽银幕电影院。少时第一次往北过桥看电影,就在“国际”。印象中“国际”观众厅很长,有四五十排。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改建为立体声双厅影院,当时是与“大光明”“和平”齐名的沪上三座大型影院之一。
一个世纪前,电影偏爱虹口,让上海乃至中国首个影院落户于此。上世纪20年代,上海第一代新式电影院几乎都在虹口。这些年来,各种现代影城缤纷开幕、老字号单厅影院纷纷落幕后,“国际”依然坚守在虹口“金三角”,让人多了一份感动,也多了一份希冀:何时虹口能重振电影“重镇”的雄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