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三次落榜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华山路开通了公交汽车,当时为8路汽车(就是现在的48路)。同样是姐妹,张洵澎的姐姐会把妈妈给的零用钱节省下来,有时去看戏会坐公交车。可是张洵澎不,晚上看戏,照样坐她的三轮车,与姐姐“分道扬镳”。
看戏回来晚了,第二天还要上学怎么办?她总是变着法子赖床不起,一会儿说肚子疼,一会儿说头里晕……就是不肯去上学。一开始,妈妈也宠着,不去就不去吧!“天天难读天天读”,张洵澎小学毕业。作为爸爸的张遇冬满心欢喜,希望给张洵澎找个好中学就读。说起来,张洵澎的父母都喜欢看戏,夫妻俩也很开明,并不禁止儿女们进戏院看戏。但毕竟是出身书香门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流传了几百年的理念对于张遇冬来说,还是很坚定的,张遇冬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女儿去唱戏。找一个好的学校,好好念书,毕竟还是当时绝大部分人为儿女们设计的“前途”。
离张洵澎家最近、也是上海很有名的学校是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为了应考,张洵澎的妈妈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考试那天,将张洵澎打扮得漂漂亮亮,叫了一辆三轮车,去坐落在江苏路上的市三女中。一路上,张洵澎坐在车上四处打量沿途的风景,完全没有把考试这件事放在心上。等张洵澎硬着头皮,走进考场,等到考卷一发下来,张洵澎傻眼了,考卷上出的题目,什么都不懂!不过她的心态好,临场一点不慌乱,写不出没关系,她会“创造发明”,把一个个字写得很大。“考卷空着总归不好看吧!”小张洵澎虽然文化常识不过关,但对于“美学”却打小有自己的心得。有一道题目张洵澎至今记得很清楚:“飞机是怎么上天的?”怎么上天的?张洵澎开始发挥想象力了。于是,她充满自信地回答:在飞机的屁股后面加汽油,飞机就上天了!“哈哈哈,其实我还是蛮有形象思维的”。直到今天,张洵澎说起那次考试,都会开怀大笑,不仅记忆犹新,而且还是那么天真洒脱、那么幽默风趣。
这样的答案,想必阅卷的老师也会忍俊不禁。不过,市三女中并没有因为张洵澎的“别出心裁”而破例录取她。张洵澎和她妈妈都觉得没什么。不过,张洵澎不急、钟福梅不急,父亲张遇冬是真的急了——虽说家道殷实,可小小年纪不读书,长大了怎么办?张遇冬拍板——再考!
当时上海除了有像市三女中这样的公立学校外,还有不少私立学校,虽然学费相对贵一些,但教学质量也很不错,而且生活条件要比公立学校更好。做母亲的觉得,女儿从小不能让她吃苦,私立学校条件好,反而更适合她。这次张遇冬选择的是一所收费相当昂贵的私立学校,一个学期的学费相当于一块劳力士手表的价格,类似于今天的“贵族学校”,不是普通人家所能够问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考这所学校要想录取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为是夏天的时候去考,妈妈为她准备了什么方糕、牛奶等点心,衣服全都换成新的,脚上穿了一双以前流行那种布鞋,让人看着不像是去考试,反倒像是去郊游的。遗憾的是,几天之后去看榜,结果是,没录取!
落榜归落榜,这并不能打击张洵澎对于戏曲的爱好心情。她甚至为此庆幸——不用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堂里听老师将那些令人头疼的数理化,反而可以在家里随心所欲地唱戏。单纯的张洵澎简直要将这“两次落榜”看做是老天爷对自己的垂爱了。
两次落榜,父亲还是不愿就此放弃,他知道女儿心里想着的是什么,可是“唱戏”,对于这个书香之家来说,毕竟是是一件太过虚无飘渺的事情,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正如坐在台下,张遇冬也会为台上的精彩表演击节叫好,但自己却是永远不可能走上台去的。所以,张遇冬一直关注着报纸上有关补习学校的信息,终于让他找到了一家开设在愚园路上的一所规模较大的补习学校。谁想那时候补习学校文化课要求也很高的。也许,命运注定要将张洵澎留给舞台,这次原本看上去十拿九稳的考试,张洵澎依旧稀里糊涂地落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