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申城社区党建新品牌,服务创意可不止夏令营。1年来,“淮海+”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党建引领,激活从楼宇到社区的自治活力,既服务新阶层新群体,也服务老社区“老土地”,解决难题提升品质,幸福淮海大家庭。
白领午餐和午间课堂
“淮海+”是什么?不妨先看看“淮海+”的logo——主体是石库门和红色飘带,还有一个“+”号。石库门是淮海中路街道的典型民居,门柱大写的H,恰好是“淮海”的汉语拼音首字母;淮海中路街道是“一大”会址所在地,红色飘带代表红色基因。
2015年初,申城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街道机构改革全面取消了招商引资职能。新形势下,如何更好服务驻区企业、服务白领?去年4月18日,“淮海+”楼宇服务站试运行,淮海中路街道工作人员车菊英就是服务站站长。“楼宇里的新阶层、新群体,究竟有什么需求?”车菊英说,采集300多家企业1200多份有效问卷表明,前两位需求是:午餐和文化活动。
民以食为天,先解决“吃饭问题”。“淮海+”引进“外卖侠”和盒马外卖,为70家企业组织了56场试餐会,多家企业与“外卖侠”达成长期固定供餐合同。同时,启动金钟白领餐厅扩建计划。经过街道多次沟通,上实集团扩大经营面积,引用专业力量对外开放,目前扩大到三个楼面,其中3楼白领员工餐厅面积1172平方米,座位450个,中午大约可接待2200人次。
精神食粮,同样不可或缺,“淮海+”午间课堂应运而生,形成政策解读、非遗手工、时尚生活、读书会四大类课程,先后启动剪纸、陶艺、油画等活动,深受白领欢迎。去年,午间课堂共组织各类活动147场,近三万人次参与互动。
“飞来燕”和“啄木鸟”
作为社区党建新探索,“淮海+”诞生在楼宇,却也在向老城厢延伸,服务凝聚社区里的新群体、“老土地”。“淮海是个大家庭,16个居委会就是微家园,各有特色,志成社区的‘淮海+’微家园项目,涵盖了‘飞来燕’‘啄木鸟’。”淮海中路街道志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晴说。
志成居委辖区东至西藏南路、南至肇周路、西至济南路、北至复兴中路,是典型的老城厢,二级以下旧里多、外来流动人口多、违法搭建多、无证无照店铺多、跨门占道经营多,安全隐患突出。
“外来人口占实有人口的40%,母亲和妻子有素质,家庭就有素质,所以,我们发起了‘飞来燕外来媳联盟’,元宵、端午、中秋,每到重大节令节日,社区活动都少不了‘飞来燕’。”王晴说,外来媳不乏厨艺高手,做出汤团、粽子、月饼送给社区孤老和贫困家庭,邻里一家亲,人人都有融入感。
如果说,“飞来燕”凝聚了外来人口,“啄木鸟”就是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了社区党员骨干,党员带头发动居民群众,解决家园共同难题。志成社区“啄木鸟议事堂”一事一议,头脑风暴,化解“老大难”。多年来,复兴中路63号顶楼陈老伯家晒台上的私搭违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党支部把“啄木鸟议事堂”搬到了违建现场,党员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陈老伯角度出发制定整治方案,确保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这让陈老伯口服心服,最终拆违。
“就这样,‘啄木鸟’为治理顽症建言献策,因地制宜化解矛盾,既发挥了党员的先进性,也让后续整治更得人心,有力解决社区重点难点问题。”王晴说,在二元结构突出的淮海中路街道,作为社区党建新品牌,“淮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谐音“淮海家”,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在淮海,这里都是幸福温馨的大家庭;第二层是加法的“+”,寓意互联网时代,社区党建服务内容、服务能力、服务对象……不断叠加,有创意有创造,更有生机和活力。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