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折扇反射的阳光温度,一座剧场散发的传统余韵,一个磁力聚集的文化能量,将在宛平剧场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本报记者 朱渊
最佳广告牌
新建的宛平剧场总用地面积647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9万平方米,地上高度5层,地下3层。建成后的剧场将有1个可供大型戏曲剧目演出的1000座戏曲专业剧场和1个300座的戏曲小剧场,以及配套的艺术展览展示用房、艺术交流用房、艺术普及教育用房、管理保障用房、停车及设备用房等功能用房。
宛平剧场总经理夏天再三强调:“未来的宛平剧场将不仅用于观看演出,而且用于让戏曲更多散发魅力、让人们更多走进传统文化。”为此,剧场着重创造向内的开放建筑和复合的公共空间。“因为用地较为紧张,我们从中国传统合院建筑中获取灵感,将可建设范围最大化地围合起来,形成聚拢向内的空间格局,引入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模糊戏里戏外的边界。”夏天表示,多个表演交流场所立体布局,将多重展示交流教育空间穿插其中,提供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的复合空间,呈现立体化的戏曲园林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剧场弧形外立面形似中国折扇的玻璃幕墙,将引入超透明LED技术,既可展现场内演出场景,亦可展现多媒体影响景观,与广场上来往人群形成互动。未来,只要剧场内有演出,华灯初上的夜晚,哪怕只是开车自高架驶过,也能随时了解宛平在上演哪出好戏。而LED幕墙也将是传统戏曲的最佳广告牌,让走过路过的人都不错过戏曲之美。
戏曲大世界
中国传统戏曲是唱作兼备的综合性艺术,看的是细腻的程式化表演、听的是流派纷呈的唱腔。为让观众有最佳视角调整,尽可能让每个位置都能看清舞台,宛平的大剧场观众厅呈马蹄形平面布局,楼座围合设计,增强了观众与演员的互动交流。比视觉设计更复杂的是听觉设计,由于戏曲声学原理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每个剧种又因混响时间不同,新场地的反声效果做了可调式设计。与设计单位配合的声学研究所,在技术关上严格把控,通过周密声学处理,满场混响的时间可根据不同曲种调节;扬声器布局进行最佳选择,选用先进的扩音系统及周边设备,可保证全场有足够的清晰度和丰满度。
为让所有进入宛平剧场的人,都能尽可能体会传统戏曲之魅力,宛平尽可能开放内部空间。尤为特别的是,位于建筑的四层和五层的排练厅,将被设计成全透明玻璃间,就像是现在流行的“直播间”,用于展览展示、座谈研讨、交流互动和中小学生的戏曲艺术普及推广等活动。厅内可容纳近200人,但即便不坐进去,厅内情况也是一览无遗。
除了戏曲“直播间”外,储存大量珍贵戏曲资料的影音厅也将让老戏迷流连忘返。据初步统计,戏曲艺术中心旗下的各个院团拥有大量的影音资料,其中3D电影至少5部,CD约1500张、DVD约5000张、录像带2000盒左右。未来,宛平剧场的影音厅将定期播映戏曲电影及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另外,中心各院团流派创始人、著名老艺术家的表演戏服约3500套,也将在地上二至四层长廊展出。未来,走进宛平剧院就如同走进了戏曲大世界,让人们通过多媒体技术、高科技的融合,在动态的音响音像和静态的服装道具中尽情徜徉。
相关链接
时间
现已开工,计划2019年底建成并试运营
位置
紧邻内环高架路,中山南二路和宛平路相交的拐角处,与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相距不足1.2公里。作为传统戏曲表演的主要场所,与周边的上海京剧院、昆剧院、越剧院、沪剧院等多家戏曲文艺院团聚集交汇,形成传统戏曲艺术片区,与南部滨江西岸文化走廊一道,成为上海文化的又一高地。
特色
不仅可以观赏戏曲演出,还能集演出展演中心、传承体验中心、教育推广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等功能于一体,具备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文化功能。尽可能开放空间,提供戏曲剧目的演出观摩、戏曲文化的多样性展示、戏曲人才的交流培训、戏曲艺术的学术探讨以及戏曲衍生产品的创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