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深秋,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一个人,在阿斯塔波沃车站孤独离世。
没有人知道,最后时刻,这位文学巨匠如何向这个世界告白。
托翁也想不到,半个多世纪后,一位名叫草婴的中国翻译家在上海的老房子里翻译了他的小说全卷。托翁更想不到,105年后,在上海陕西南路上的一座老图书馆里,一群上海读者在“屋里厢”品读分享他的经典巨作。
昨天下午,“托尔斯泰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分享会”在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与读者见面,这是明复图书馆“悦读悦生活”海派文化推广系列活动之一。
旁观一座老图书馆,旁观老图书馆里的阅读沙龙,感受充盈其间的文脉气韵,总会令人怦然心动。
陕西南路上的明复图书馆,86岁了,她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建造、1931年开馆的明复图书馆,是当时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胡明复等人回国后发起建造的中国第一家公共科技图书馆。
明复图书馆,原名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1956年由中国科学社将图书馆捐赠给上海市文化局,改组为上海科学技术图书馆,1958年并入上海人民图书馆,1959年改为卢湾区图书馆,2012年因卢湾黄浦两区撤二建一,更名为黄浦区明复图书馆。
无论名称、归属如何更迭,作为沪上富有历史传统的图书馆,她的海派气质,却在岁月的打磨中历久弥新。
如今,走进明复图书馆大门,迎面就是明复楼、会心楼和乐乐楼。图书馆建筑总面积达到4227平方米,共有522个阅览座位,藏书50余万册,报刊资料近600种,自建及采购数据库17个,连续四届公共图书馆等级评估被评“一级图书馆”。
会心楼,原本是一座西式洋楼,曾一度变更为居民住宅。2004年,原卢湾区政府斥巨资动迁居民,将小楼“修旧如旧”,交给原卢湾图书馆,2005年正式对公众开放。
为什么叫“会心楼”,原来,这里曾举办过一场名曰“会心一笑”的诗歌朗诵会。如今,会心楼兼任明复图书馆的文学艺术沙龙、书画资料阅览室、连环画资料阅览室、古籍资料室。老洋房回归图书馆,自然要传承文脉,文学沙龙、作家作品赏读会、会心雅韵评弹沙龙,一样也少不了。几年来,“走进爱尔兰”文学作品赏读会,家族文化的前世今生——宋露霞作品探讨会,长歌和短歌——白桦诗歌朗诵会,《赵丽宏诗选》首发式暨朗诵会等众多作家作品赏读研讨活动,在这里,一一跟读者见了面。
一周前,会心楼里的40个文学沙龙座位,就已被读者预定一空,大家想要来分享托翁的巨作,也想来缅怀草婴先生的生平。
分享会上,读者们想知道,草婴先生如何完成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沙龙主讲嘉宾曹元勇先生作为《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主要编辑者,见证了草婴先生的严谨与投入——从54岁起开始,历时21年,一位身体羸弱的翻译家,没有单位、没有收入,经年累月,专心只做一件事,终于完成《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翻译,共计12卷、400万字。从中年到老年,21年间,翻译家如何能爆发出如此持久的生命能量?
草婴先生用作品为读者们呈现答案:将全人类最伟大的作家介绍给国人,将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普及到国内。如今,在中国,无论是大城市图书馆,还是乡村图书馆,托尔斯泰的作品,几乎不可缺席;几乎人人都知道托翁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被称作“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既是托尔斯泰最钟爱的作品,也是草婴先生的最爱。分享会上,读者们听主讲人聊聊托翁,聊聊草婴,听配音演员刘广宁声情并茂的朗诵,再赏析一下由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衍生出的电影、话剧和芭蕾舞剧作,不同的文学艺术样式,却都展现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形态,再现了一位伟大作家对所处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和思想探索,读者也由此走进了托尔斯泰的文学世界。
如果要问,在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一个老图书馆能为海派文化传承做点什么?那么,看看会心楼的托翁沙龙,就不难知晓——在这里,人们可以向世界文学经典致敬,可以向翻译家草婴先生致敬,也可以重燃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渴望,感受经典文学的无穷魅力,慢慢寻觅蕴藏其间的人类共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