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与沪上一些从事青少年足球的足坛名宿聊天,他们都在感叹,中国足球想要较短时间内改变现状、在亚洲范围内追上日韩非常困难,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实在是“太乱了”,各有各的一套。即便在上海,不同的区县、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练之间,也没有统一的教材、理念、方法,各自为政。
这一点,不妨借鉴近邻日本足球。在确定学习巴西的技术足球之后,日本各个年龄段的国字号球队都是一种风格,讲究脚下技术、注重传接配合,因此球员从小到大,无论在俱乐部还是国家队,到任何一支球队都可以“即插即用”,实现“无缝衔接”。
相比之下,中国足球不免有些浮躁和急功近利。这么多年,中国足球学巴西、学德国、学西班牙,一会崇尚技术,一会推崇实用,最后学成了“四不像”。
佩兰时代死活不用蒿俊闵、张稀哲等人,到了高洪波手中却变成了宠儿,多少还是有些令人唏嘘的。姓陶的来了“砍李栽桃”,姓李的来了“砍桃栽李”,换一个教练,就换一套阵容、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打法,每一次都要重起炉灶,中国足球总在重复着这样的循环,多少时光白白浪费。
所以,足协对于国字号球队的建设,当有一个“基本模式”:应该选用什么类型的教练,打造怎样的风格,包括国脚入选的标准,需要保持一定的统一性、延续性,才能少走弯路。否则,国家队总是一次次成为“试验田”,还真是“伤不起”。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