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个时代目标已经确立——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一份历史答卷正在书写——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高瞻远瞩 吹响“冲锋号”
2015年岁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这份重要文件,对未来五年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决定》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
明确的奋斗目标,来自清醒的形势判断。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发展不平衡,全国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很大,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贫困区域密集 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
贫困人口众多 截至2014年底,全国还有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个省区贫困人口均超过500万。
脱贫时间紧迫 在五六年时间内减贫7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党中央深刻洞悉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明确提出脱贫攻坚新战略新思想,咬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不放松,进一步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脚踏实地,连续制定千万减贫计划——
翻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年度目标清晰可见。预计2016年,我国将第三次制定年度千万减贫计划。
砥砺奋进,过去的三年已脱贫5000余万——
得益于党和政府各项扶贫举措,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从2012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221万人,年均减少1740万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乘势而上,绘就“十三五”脱贫新蓝图——
面对最后冲刺时刻,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如果我们能从中国的努力中汲取经验,在全球创造另一个中国奇迹,那么甚至可以说,我们将永远带领人类走出贫困。”美国《赫芬顿邮报》如此评论。
众人拾柴 汇聚“巨能量”
“以前我家住的是吊脚楼,人睡上面,牛睡下面,臭烘烘的。这几年靠着土地租金、养殖场工资、奶奶的养老金,家里的生活越过越好。”广西大新县价屯村村民蒙美都说。
蒙美都生活的变化,得益于当地引入民营企业“造血式扶贫”。
从政府“单打独斗”到全社会“握拳出击”,我国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社会力量,广泛凝聚各界合力,奏响扶贫开发最强音。
2015年10月末,国务院调整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此次调整新增了9个成员单位,包括中组部、统战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吸纳各界力量,着眼全面脱贫,扶贫开发早已不是扶贫工作系统的“内部事务”,而是各地方、各部门共同推进的大战略。
发挥优势,行业扶贫呈现新面貌——
2015年夏天,我国海拔2000米以上高原地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六盘山隧道正式贯通。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公路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
各部门也纷纷发挥各自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事业不断走向深入。财政部积极增加中央财政扶贫投入;国土资源部专项安排贫困县和老区县用地计划指标;水利部着力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激活春水,金融扶贫撬动新活力——
在广西田东县六鲁村,村民谢艳保一家原先靠着种植甘蔗和玉米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六鲁村被评为信用村,他家以“信用”获得8万元贷款,凭借这笔启动资金养起肉鸡,变成致富能手。
缺资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此,各地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金融扶贫创新手段,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济困扶危,社会扶贫汇聚新力量——
2015年初,贵州省政府与万达集团签署协议,万达承诺在5年内至少投入10亿元,帮助丹寨县实现整体脱贫,开创了民营企业“包县脱贫”新模式。在全国工商联组织下,“万企帮万村”行动已经拉开大幕,为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写下生动注脚。
精准施策 翻开新篇章
“对我们来说,关键还得有条致富的路子。”贵州开阳县南江村贫困农民聂中华深有感触地说。聂中华为给父亲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20万元外债。当地精准施策,由合作社为他提供技术指导,还协调贷款建成温室大棚。去年,聂中华光是种莲花白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脱贫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指导思想,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巨大飞跃。
立足优势,拓展增收新空间——
正值春节时分,新疆喀什地区乌帕尔乡的不少年轻人却在收拾行囊,准备到内地沿海省市打工。每月三四千元的收入,使劳务输出成为当地见效最快的致富手段。
“贫困人口不是负担而是人力资源,我国最后的人口红利就在贫困地区。”经营着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的甘肃省天水市劳务协会会长张维林说,当地不少贫困群众在学校接受技能培训后直接上岗,“世界工厂”的用工需求与群众的脱贫需求找到最佳契合点。
搬出“穷窝”,开辟发展新战场——
“以前住的地方,一年到头种点洋芋都烂在窖里了,孩子上学也不方便,哪还有什么收入?”宁夏固原村民郭梅花说,老家车出不来进不去,只能靠步行。搬迁到40公里外的移民新村,出行、打工方便,加上政策扶持,全家生活大为改观。
未来5年,我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或达1000万人,约占现有贫困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千万人民将搬出“穷窝”,在新家园里创造美好新生活。
发展教育,孕育脱贫新希望——
在河北省阜平县职教中心梦翔汽车培训基地,近9成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从我们这里毕业的学生,每个月至少能挣2500元,可以保证一个四五口之家稳定脱贫。”校长李丙亮不无自豪地说。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补助生活费、高校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等政策,为贫困地区孩子的未来发展编织起飞翔的翅膀。
低保兜底,书写保障新篇章——
在我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有2000多万人。中央已经决定,这部分人群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为他们的生活带去希望和光明。
回顾过去,扶贫开发的“中国经验”享誉全球。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正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冲锋”,向着所有群众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