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节后开工第一天,拥挤模式重启。上午8时40分,轨交九号线桂林路站出口处,软件工程师章璋被黑压压的人群推出,来不及调匀呼吸,又随拥挤人流挪向车站。来一辆短驳车,迅速塞满,偶尔挤不上,只好再等一辆。所幸班次够多,不用担心迟到。
人潮人海中,绝大多数是章璋这样的白领,每天如潮汐般涌进涌出漕河泾的各个园区、各幢高楼,他们的上下班“最后一公里”有时并不轻松。
轨交站“全市最挤”
章璋家住松江泗泾,坐9号线上班,车程20分钟。“车里很挤,好在时间短,忍一忍就过去了。”5年前,没有免费短驳车,出站后全靠走。“1.5公里,步行15分钟,路不算远,但感受挺差。”他回忆说,一边是汽车尾气,另一边是建筑工地,还要提防随时可能窜出来的“黑摩的”。
两年前,漕河泾开发区短驳班车开通,分A线和B线,各守一个轨交站,在园区部分路段循环往复。凭着人手一张的“漕河泾一卡通”,免费搭乘。章璋坐A线,发车间隔4到5分钟,车程也是5分钟。从此,他上班的“最后一公里”,由走路改为挤车,“节约了早晨5到10分钟的宝贵时间”。
最近有些特殊,9号线漕河泾开发区站1月30日至2月21日封站改造,章璋需要提前一站下车,再转乘两次短驳班车去公司。这个被很多白领称为“全市最挤”的轨交站,站厅一分为二,互不相通,站台通行能力受限,遇到集中大客流时,疏散难度比较大。每个早晚高峰,当数以万计的白领接踵而至,轨交站面临严峻挑战。“等到月底改造成功后,希望我这‘最后一公里’的第一步,能走得更稳。”
自驾车“为堵所困”
七八年前,虹梅路街道辖区内的企业员工不足10万人,近年来随着众多知名企业入驻,数万白领新加入了漕河泾的大家庭,园区早晚高峰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2015年8月,免费短驳班车C线开通,覆盖到了此前无车接驳的9号线桂林路站。“早晚高峰安排了两辆大巴,每隔10到15分钟发车,每天大约能接送300人次。”参与项目实施的詹骏介绍。
短驳全程虽然只有短短几公里,开通背后却倾注了虹梅路街道和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许多心血。“开发区总公司、仪电集团与街道密切合作,与公交、交警、建交委等部门反复协调,经过多次实地调研,逐一确定站点设置、线路设计、发车频次、巴士营运资质等细节。”虹梅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何明星介绍。
3条短驳线方便了不少白领的“最后一公里”,但潮汐式的拥堵状况依然存在——好不容易挤出轨交站,挤进短驳车,等到车辆起步,却又被堵在路上,几百米路常要开十多分钟。
自驾上班的詹骏深有感触。“公司位于虹漕路田林路,2013年我刚到园区时,虹漕路还是双向行驶,田林路被中环线分成了断头路,公司附近每天早晨都堵得水泄不通。”她说,“后来,包括虹漕路在内,园区里新设了多条单行道,早高峰拥堵有所缓解,但到下班时又不方便,本来一个小转弯就能上高架,结果要在园区里兜一大圈,还经常被堵在半路出不来。”
多角度疏导交通
“如果把虹漕路设计为可变车道,早晨单向行驶,晚高峰临时改回双向,可能会有帮助。”何明星也提到了这个让詹骏伤脑筋的问题。虹梅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万小岚介绍,道路行驶方向上的任何改变,都需要协调多个部门,街道也正在与交警和建交委等部门积极沟通、论证,“每次微调,最终都只有一个目的——让辖区内18万企业员工上下班‘最后一公里’越来越顺畅。”
近几年,在虹梅路街道和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共同努力下,三条短驳线路相继开通,随着轨交12号线去年通车,接驳线路还将相应调整优化,计划在虹漕路站等站点周边开设新线路。“断头”多年的田林路地道贯通工程也有望在今年开工建设。田林路是漕河泾开发区内东西走向的重要道路,被中环线一分为二,成为影响园区交通多年的老毛病。
当一块块“硬骨头”被拿下,坐在车里的章璋和詹骏的“最后一公里”体验将大为改善。“但换个角度,把他们请下车,也许是更环保、更有效的交通疏导方式。”万小岚解释说,徐汇区计划在虹梅路街道调查和梳理慢行设施,待条件成熟,将试点改造慢行环境,建立安全、舒适、人性化的慢行系统,包括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等。到时候,曾无奈选择步行上班的章璋将会愉快地重回健走队伍。“另外,我们还计划在园区外围选择部分区域,改造、新辟一些停车场,集中停放自驾车,分流园区内车辆,鼓励司机们提早下车,迈开腿多走几步。”
本报记者 曹刚 社区全媒体 解雯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