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从全国各地来到三亚的“候鸟老人”数量已达38万人,是本地户籍老人人数的六倍多。大量涌来的“候鸟老人”给三亚养老旅游产业 带来巨大商机,但也带来种种“负荷”……
燕尾服,黑皮鞋,黑领结系在白立领上,黑边绅士礼帽盖住略显稀疏的白发,一小撮被仔细打理过的胡子不动声色地暗示着主人每次出门前对体面的要求。
在海南三亚市海月广场成群衣着朴素的老人堆里,朱成恩是最特立独行的那一个,他言谈举止自成一派,幽默且现代,讲究规矩和礼节。
朱成恩,山东济南人,常住河南洛阳,刚过90岁。2015年11月28日,朱成恩独自来到三亚,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过冬。
他每天去的海月广场,位于狭长三亚湾的中部,面朝大海,背靠三亚市的老城区。“海月”取自唐人张九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颇为悠远,但如今它的冬季却嘈杂而拥挤——每年一过10月,各地老人从内陆逐渐聚拢过来,像大雁南飞,暂留于此。
从海月广场往东西延伸,是一条延绵五六百米狭长的海滨长廊,除了每天中午12点到3点太阳最毒辣的3个小时外,其余时间永远被老人填得满满当当。白天成堆的人在那下棋打牌,早晚则跳舞唱歌,当然还有纯粹消磨时间、搬个小板凳吃吃水果聊天解闷的。老人是这里的主角、观众和秩序的维护者。
和广场一路之隔,是一大片密集而无序的公寓楼,那是他们暂时的家。每天清晨,他们从七拐八弯的巷子里出来,到达广场,待到夜里的最后一支舞曲散落,他们又结伴回去,日子如此往复。
对朱成恩而言,三亚就像是一个美丽新世界。“这里没人管我,想怎么跳(舞)怎么跳,特别开心。”他主动去结识广场上的朋友,找心仪的舞伴,随心所欲地规划自己的作息。在众人围观下潇洒地跳一曲华尔兹,是朱成恩快活似神仙的日子的一部分。
美丽新世界
朱成恩育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因为生病,74岁的儿子三年前就到三亚养病。但爷俩习性不同,朱成恩没有和儿子同住。
朱成恩在三亚的第一个落脚点是解放路汽车东站的一间旅馆,每天早上花两块钱坐公交车到海月广场,待一天,再花两块钱坐回去。如果玩得太晚,错过了公交,那就花10块钱,坐摩的。
虽然抱着“我有钱,我是来旅游和消费”的态度,但他也节俭。原先住的宾馆,60块钱一天,一日三餐在外解决,这得花二三十块。一天开销在九十元左右,他嫌贵。现在,他给自己换了一间更便宜的宾馆,30元一晚。“我要待好长时间的,不能一下子把钱花完了。”
跳舞对朱成恩而言,是爱好、享受,也是戒不掉的瘾。“这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他说。
朱成恩曾经是洛阳石油工程公司的一名保管员。50岁开始学习跳舞,60岁退休后以舞蹈教练的身份谋生,“赚了很多钱”,参加过几个地区比赛,最好名次是81岁时获得的成人单项维也纳华尔兹组第一名。
朱成恩年轻时怕老婆,老伴大他五岁,是个裹小脚的传统女人,对男女之间拉拉扯扯的事情,吃醋得厉害,也看得极严。“我出去跳舞,她跟着我。跳一两首曲子,不能靠近,不能一起吃饭。”如今老伴去世15年了,“儿子有病,闺女不在身边,我一直一个人过,但我一点不孤独,我活得很潇洒。”
海月广场上有形形色色的舞者,在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老年人来跳舞,各种舞蹈都能在广场上看到。而面对老年人旺盛的需求,广场经济也应运而生。新疆舞、蒙古舞的老师,200元一位包学会;交谊舞老师,一个月收10块钱;最简单的健身操,动动手拍拍腿,一个月也要收5块钱。还有专门从北京过来的舞蹈老师,收费则更高,一个学员四五百至一两千不等。
第一批“候鸟老人”
朱成恩初到三亚体验到所有新鲜刺激和身体上的舒坦,对李淑范夫妇和黄毅民来说,是早已习惯的日常。
李淑范和黄毅民是邻居,今年都是75岁,都在2002年左右来到三亚。
黄毅民是小学老师,老伴1998年退休,有严重的冠心病,一月得叫四次急救车。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三亚的广告,“在三亚过春节,又吃海鲜又游泳,老伴喜欢游泳,就过来了。”2001年12月,她和老伴一起到达三亚。她还记得那时三亚,“都看不到汽车,骑摩托车也很少。”
本来陪老伴来南方过冬的她,没想到第二年却在自己身上遇见了一个奇迹。1986年,黄毅民曾因脑出血导致右眼失明。2002年末,俩人在鹿回头广场散步时,她忽然隐约能看到远处高楼上的字“夏威夷大酒店”,从这儿开始,右眼视力慢慢恢复了,直至完全正常。对于三亚,黄毅民是感恩的。她相信,三亚给了她和老伴多活几年的机会。
2003年,他们索性把哈尔滨的房子卖了,在三亚港门村买了一套房子。一直到2008年老伴生病回哈尔滨就医,这期间他们没有回过东北,冬夏都待在三亚。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北纬18°,是中国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空气质量好,年平均气温25℃,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也在2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空气中富含负氧离子,人均寿命达到80岁,也是中国的长寿之乡。因为天气炎热,特别是对北方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气管炎、风湿痛、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有明显的缓解和康复作用。
自1999年全国首列“夕阳红旅游专列”从哈尔滨驶出开始,哈尔滨老人便开始了异地旅居养老的旅程。如今,一到冬季,三亚街头巷尾都是外地老人,这些老人每年冬季南迁,春夏北归,他们中绝大部分仅在三亚市居住3至5个月,呈典型的候鸟特征,被喻为“候鸟老人”。